这就是防潮通风道
每块砖上都有签名
粗壮的柱石,纤弱的柱子
今年2月开始,文澜阁开始了重修计划。早在整修之前,就有人问,会像修故宫一样发现什么意外之宝吗?记者了解到,大半年来,宝贝没有发现,秘密倒发现了不少。
记 者 周 毅 摄 影 周 涛
本报讯 事实上,文澜阁修缮工作已经停顿了半年,近日才又重新开始动工。这是为什么?记者专访了施工方匀碧古建筑设计公司总经理邱飞翔,才知道挖开文澜阁的地面后,专家们在地底下发现了很多秘密,为了维护这些秘密,必须重新修改维修计划,而且这些计划又必须报批北京,经过审慎研究后,才能重新施工。
文澜阁重修,牵出了什么秘密?
秘密一
关键词 古防潮层
在江南的建筑中,文澜阁是第一个被发现筑有防潮层的。
几乎所有的古建筑,挖开地砖后,就是地基。然而,文澜阁不是。
它的地砖下,铺着一层三合土,三合土下是一块块长45厘米、宽22.5厘米、厚9厘米的古砖,这些古砖铺陈有序,形成一条条通风道,通风道东西贯通,一直延伸到墙面的地基处,就像一条条笔直的大道。而每条通风道在墙外都有一个出气口,这个出气口做得很小,既能够排出潮湿的空气,又能够阻止小动物进入通风道。它甚至还考虑到了外观,出气口雕得像钱孔一样,既美观又吉祥。
这让既临湖,又靠山的文澜阁保持干燥,可以成为皇家书库。但是,这层精巧的防潮层,让修旧如旧的文澜阁施工方,发了一阵愁,只能重新制订维修计划。现在,文澜阁仍将加上这道防潮层,只是这防潮层的砖需要特别定制,制成后还特别需要几个月的风干期。只有等到年后,文澜阁才能得到这些新砖,铺设新的防潮层了。
秘密二
关键词 地基
文澜阁居然是一个没有地基,立在淤泥上的皇家书库。
有人会问,这牢固吗?其实,古人早已有精妙的构想。文澜阁下的淤泥中,立下了密密麻麻的木桩,文澜阁将这些木桩作为地基。木桩都是松木,有句古话“水底万年松,千年火烧枫”指的就是立于密不透气水底的松木,万年不会毁败。这就是最牢靠的地基。
但是,随着西湖的水位不断下降,这些松木从头部开始腐烂,虽然立于水底的部分仍然完好,但是腐烂的头部渐渐扩大,又烂到了树心当中。这地基就不能让人放心了。
而且,文澜阁东头的墙比较沉重,已出现了沉降,在东南首最多处下降16厘米。为了加墙地基,文澜阁将在近日引进高压灌浆机,在文澜阁地上打数百个孔洞,将水泥灌下去,让它更为坚固。
秘密三
关键词 国力
乾隆比光绪有钱。
文澜阁其实也道出了国事的沧桑变化。文澜阁始建于康熙年间,原称圣因寺藏经阁,在乾隆和光绪年间经历过大修,而两次大修体现出来的秘密是,乾隆比光绪有钱多了。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乾隆颁诏大修圣因寺,因原址潮湿难以藏书,后改在现址兴建文澜阁。文澜阁的建筑,用了大量的汉白玉,这是江南建筑中很罕有的。因为汉白玉产于北方,运费就极为惊人。
这次重修对阁内池塘的引水沟进行疏浚时,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琉璃瓦残片。这些乾隆时期残片,人立于上也不能毁坏。而且,每个瓦片、砖头上,都刻有烧制人的姓名,便于追究责任。邱总经理说:“我曾数过,有数十个名字之多。”
而到了光绪年间,重修文澜阁就不同了。
这次重修,施工方就碰到了这样的怪事。所有的古建筑立柱都是厅内最中间的最粗,依次往外越来越细。但是文澜阁例外。边上的最粗,里面的细。仔细观察,其实里面的柱石很大,而上面的立柱与柱石相比很不协调。据猜测,最大的可能性是,太平天国时期文澜阁火灾后,厅内毁于火,而外檐却可能被救,没有燃着。重修时,里面的柱子换了,外面没换。但是光绪国库空虚,只能换上了细细的柱子。
更显得光绪没钱的是,池边的亭子屋檐居然没有用整块木头制作。而是由两块木头拼贴而成,木头间还留有宽大的中空。若在盛世,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一次重修,有关部门下了决心“文澜阁将按皇家建筑的要求进行维修,包括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把握、维修技术的运用。”也许,文澜阁又会为后世留下许多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