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
总在考验我们的心态和意志
一个真正的成功者,靠的是作品
漫画/张永文
本期会馆开馆之时,京城文坛盛会闭幕言犹在耳,文坛人士无不备感欢欣,从此携手前行;又有几多诗人古城茶话,一片论诗声中,又得浮生半日闲。
文坛盛会余音袅袅
新闻背景:11月15日,我省参加全国第八次文代会、全国第七次作代会的50余名代表归来,此次文坛盛会,众位大腕均感触良多,各有收获。
评论家肖云儒曾任编辑记者20余年,一生勤于笔耕,应邀于京华报端连载“文代会日记”,热蒸现卖,数千字尽述心曲。陈忠实曾为中国作协主席之热门人选,此番虽仍居中国作协副主席之位,但深孚众望,文坛一片致敬之声。贾平凹昂首进入中国作协主席团,被《文艺报》称为“明星中的明星”,所到之处,拍照签名,应接不暇。“长安匈奴”高建群,晋京便如鱼入水,其《最后一个匈奴》已被央视收入囊中,拟拍40集电视剧,合同也已草签,面对纷纭百态,老高做客京城某大网站时坦言,“中国文学需要一批真诚的作家来写作”,网络一片力挺之声。
剧作家陈彦已是第3次与会,首次与会时年方28,少年英才,全国亦寥寥无几;此次参会,虽然文艺界依旧明星云集,陈彦却心静如水,每日会罢,只是回到住处潜心临帖,雷珍民、王西京等书画名家于其所临数千字书法长卷后题跋,且交相感慨,称文艺家正需此等毅力、定力。陈彦感言,举凡真正大腕,皆有“非常硬扎的作品”,文艺家最终要靠作品说话,其他的统统不管用,自己的压力与动力交相而生。咸阳作家程海深为感动:时不我待,多出佳作,不负盛世。
与会画家赵振川深有感叹,称长安画派当初力倡“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对照胡总书记讲话,更添一层深切感慨,艺术家正应与人民水乳交融、血肉相连,潜心创作,继承传统而又进行创新。散文家穆涛则与文学刊物主编于会后互换办刊之“秘密武器”。省文联专职副主席黄道峻称此次盛会“继往开来、振奋人心”,是一次动员会、誓师会,此次盛会将彪炳于中国文艺发展之时空。
此类盛会五年一届,能够与会,实在难得,惟愿我省文艺精英自京华归来后,继续潜心创作,以期佳作多多,则不负盛会,不负盛世。
古城举行诗歌论坛
新闻背景:11月18日,李星、王仲生、匡燮、沈奇、吕刚、杜爱民等评论家、诗人,围绕诗人姚轩鸽的诗集《暗夜横渡》,共论诗歌生态,称当下是一个诗人无名的时代。
冬日晴和文士聚,座中一片论诗声。谈及诗歌,李星长笑复长叹,称时下爱诗者多为好人,市场大潮翻滚,人人疲于奔波,忙于生计,有何诗意可言?而能于生活中葆有诗意,存一片向善之心,则社会和谐指日可待。李星称文坛已日渐变成“小说家的狂欢”,诗人则被一再边缘化,淡出视野。而进入中国作协主席团内,举国“诗星”亦仅舒婷一颗,诗界征途,任重道远。
以姚轩鸽而论,其诗中有丰富之人生阅历,有生命爱恨、思想呼喊,面对物质消费之无极,道德蜕化诸问题,他疾呼大家警惕“世界已经病了”,李星等人称此绝非浅薄者的牢骚和无所事事者的“危言耸听”,其意在于力劝迷失之人更清醒一些,不要在膨胀中顾此失彼,虽然已进入诗人无名的时代,但不应妄自菲薄,而此时此刻,更需佳作。
诗人李汉荣有言,“真想返回古老的年代,古老的夜晚,与先人们一起,凝神于夜的深处,虔诚地面对那些星斗一样的文字。”他又称,“诗,从字形上看,是语言的寺庙,人们视诗为文学的巅峰,庙在群山最同处,诗在语言最高处,也在心灵最深处”,所语令人慨叹。诗为文学巅峰之时,孔子、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光彩照耀,至今存于吾国人心灵最深处,其作品历久弥新。杰出诗人诗作可能会被埋没一时,而真正庸俗之诗人诗作则会被永远埋没,时光如漏斗,浪淘沙汰,最终精品存世,千秋不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史雷鸣上周亦出诗集《下一个偶像是野兽》,称“这些年,我们挤在一起孤单”,评论家韩鲁华写序开句便认定“这是一个无诗的时代”,处此无诗时代,如何对待诗?随着朦胧诗渐行渐远,诗歌之英雄时代彻底谢幕,市场大潮洪水般席卷文坛时,诗歌首当其冲,无法幸免,但诗永远不会消失。诗人也并非总是多愁善感无病呻吟。诗人沈奇认为写诗读诗是“一种美好的散步”,姚轩鸽则称“谁远离了诗,谁便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个家,当然是精神家园。
几多诗人相继转入他途,如程海、高建群、杜爱民等人已在小说、散文界风生水起,但因笔下有诗意垫底,篇幅间便别具一番功夫与味道。本报记者王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