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发掘志丹苑元代水闸。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全貌。 ·均为本报记者金定根摄·本报讯 (记者 顾咪咪)上海文管委近日邀请文物考古、保护、历史地理、地质水利工程等各方面专家,经过两天对志丹苑考古发掘现场考察、论证,一致确认志丹苑为元代水闸。专家指出,志丹苑与已发掘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和广州西汉水闸遗址相比,年代早于北京晚于广州,但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均是这两个水闸不能相比的。他们提议志丹苑可申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在原址上进行保护,建立遗址博物馆。
在论证会上,专家们根据水闸现场发掘出来的石板、木头、元代文字———八思巴文等遗物及文献记载,证实水闸为元代古遗址,距今700多年。水闸是在宋代水闸营造的基础上,在长江三角洲这一特殊地貌情况下建造的,因此在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又是长江口海岸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志,从闸门到驳岸、外墙、固水的石面构造、用材,都可堪称是此类水利工程的先驱。
专家们认为,目前迫在眉睫的是要在志丹苑原址上建造博物馆。建造过程的一年多时间里,如何保护裸露在发掘现场的文物是个重大课题,也是上海文物考古部门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志丹苑以石墙、木桩为主,已埋在地底下数百年,暴露在空气中就会氧化,石头会风化,木头会炭化,目前虽然木桩全部用塑料布包起来,但不是长久之计。专家们提出先要“回填”,即把遗址全部“覆盖”起来,到博物馆建造好后再打开。“回填”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在遗址上建造建筑物时,机械施工对文物有损伤;其次是与空气隔绝。从目前已发掘的木桩来看,有松木和杉木两种,木质湿度一般保持在20%至30%,不会开裂,但太湿也会腐烂。再则,松木在空气中易受白蚁侵蚀。专家们指出,“回填”有两种方法:干保与湿保。干保,就是在已发掘的文物上填上沙土;湿保,就是在遗址上灌水,恢复水闸当年生存的状态。到底哪种方法对这一文物的保护更有益?文管委还将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