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墨攻》:“攻略”无法承受之重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8:38 南方网

  

《墨攻》:“攻略”无法承受之重

  刘德华饰革离

  

《墨攻》:“攻略”无法承受之重

  安圣基饰巷淹中

  

《墨攻》:“攻略”无法承受之重

  范冰冰饰逸悦

  

《墨攻》:“攻略”无法承受之重

  崔始源饰梁适

  

《墨攻》:“攻略”无法承受之重

  王志文饰梁王

  一部电影究竟应该承载些什么,很难说清楚,张艺谋试图在《英雄》里添加的哲学,直到看了《无极》后,观众们才回头开始去体会,而陈凯歌数年前拍摄的《荆轲刺秦王》,据说就是因为想表现的东西太多而让观众望而却步、不知所云。

  观看《墨攻》,三五分钟之内很快就入戏了,由于叙述线路较为清晰,两小时的片子顺畅地看过去了,然而出场后半个小时内再试图回忆,却是满脑子的混乱和沉重。不能不说,影片所试图承载的东西,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有些过多了。

  拆开来看,《墨攻》在表现“墨家攻略”上,有些神忽其神,但在视觉上还是值得赞赏的,影片集结了盾阵、火阵、空阵、箭阵、地道阵、水阵等五花八门的“攻”势,又采用了改装利器法、激将法、请君入瓮法等谋“略”,在表现墨者“革离”率领的梁城与赵国大军的一段混战场面时,还异常新颖地从镜头转切为油画画卷以体现战争的残忍画面,背景音乐也配合得当,某些瞬间,确实能让观众有亲临战争的现场感。

  几番激烈的对峙与谋略,让观众紧张且有些疲惫了,休战的间隙内,影片却还有许多东西要讲。每一名角色,都有个性要赋予,角色的个性甚至还是异常复杂的。梁王个性的复杂最无厘头,一开始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昏庸懦弱的,大敌当前还在饕餮,醉卧军前,听信谗言,只知投降,一时间又变得有了些气节和胆识,下一时间又开始之乎者也谈论起谋略,忽而还有些哲学头脑,最后又开始残暴和杀戮,让人有些摸不着边际。其余的诸将士甚至平民奴隶,都不失时机给予了个性展示,甚至于篇尾极其突兀的出来一个专门挖地道的奴隶,形象和口音都活脱脱的一个非洲黑奴,也抄着生硬的普通话和刘德华饰演的“革离”探讨什么叫“爱”,什么叫“生命的意义”,一时引得现场观众笑声阵阵。

  思想上,虽然片中只出现了一个墨者“革离”,却试图通过他全方位探讨一番墨家的学说,然而仅仅在梁适王子和“革离”对“兼爱”和“非攻”的一番论说中,就已经开始不能自圆其说,同时把观众绕得很晕了。

  其实墨家作为庶民的学派,本是刻苦朴素、精简务实,这个由日本人的灵感创作出来的故事,试图把兵家、法家等擅长技艺的搬到墨家身上就算了,导演电影的时候,如果在表现攻略的同时无休止去思辨,这样“重”的电影,在观众那里,是很难讨好的。

  大片的正常发挥

  在看了那么多国产大片的弱智式烧钱之后,《墨攻》的出现终于让人觉得看到正常的电影了。《无极》、《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等大片引起的影院哄笑和大众大骂、小众恶搞的局面,我想会因为《墨攻》的出现而得到暂时性的缓解。尽管也号称花了1.6亿元人民币,但谢天谢地,张之亮导演没把钱花在华丽的宫殿、奢华的服装和一眼就看穿的特技上,这部根据日本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好端端地人人都说着该说的人话。

  说起来《墨攻》不好拍。开场就是静态的戏,革离说服梁王由降转战,斗的是口舌,卖的是见解,稍读过中国历史的人要开始回忆墨家学说以及战国时期的各国局面。画面完全靠王志文的超级演技,将原本可能极度闷的一场戏变得戏剧性十足,一句普通台词的拿捏和对梁王昏庸的细腻演绎,将观众的眼球完全吸引到了梁王的性格有可能导致的戏剧发展上。由此,《墨攻》才开始了紧凑的情节设置,环环相扣,悬念迭起。梁竟然战了,赵如何?4000人如何对抗10万大军?各色人等如何调遣?双方各自埋下的“后着”究竟在何处?情节设置的巧妙,使观众一直跟着剧情推进,却永远猜不出下一着。仅这一点,陈凯歌、张艺谋包括受控于投资方的冯小刚就已经输得一败涂地。看电影就是看镜头如何讲故事,张之亮10年磨的剑,果然锋利。而反观内地导演最近一堆儿向眼球看齐的趋势,真让人摇头遗憾。

  故事精彩之外,辅助的是理念的张扬。《墨攻》讲的是革离的理想与爱情,是墨家“非攻,兼爱”主张的画面演绎,演绎得不好,又成闷片。好在台词都写得不错,跟剧情和人物性格紧紧相贴,情节推动着革离观念的改变,关键时刻鼓口舌讲勇气号召梁以弱敌强,战争起来后鲜血横飞反思暴力是否应该?陷入危境后阐发爱之大者为兼爱……总之道理都有落脚处,所以令人信服。情感线在这样的片子中不好处理,稍一不当就会令人反感作呕,好在导演埋得深,并且一直到最后释放,还给了个非完美的结局,所以观众看得更为投入。

  遗憾的是刘德华的演技,将一个原本可以更为丰富的“革离”演得过于平面,情节推动着他走,他却带不了人入戏,一个原本该光彩横溢的英雄被他演成了一个傀儡。倒是王志文这个超级大配角,哪怕一句台词,也都抢尽了风光,骨子里透出来的实力,渗透到了每一处,令人无法抵挡。

  一团夹生饭

  对于墨子,大多数人都能说出他的主张:兼爱,非攻。但要用战争中的“攻”来说明“非攻”思想,来表达世界和平的理想,就像要把“武”的精髓理解成“止戈”一样,起草大纲容易,用故事,用画面来阐释却不那么容易。

  《墨攻》主题先行没有错,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大段大段生硬的说教式的台词。宏旨也好,微义也好,电影都必须用镜头语言传达给观众。现阶段中国大片台词直白、生硬、不恰当的通病,不知道是照顾全球发行之下国际观众的无奈之举,还是低估观众智商的懒惰行为。除此之外,《墨攻》还像一团夹生饭,让人充满疑问。

  一问,攻还是非攻?我想,这既是片中墨者革离的困惑,也是导演的困惑,最终也导致了观众的困惑。如果导演心里没有自己的角度,攻是为了非攻,这听起来就像是像一场狡辩。在这部片中,还不如说,攻,是用战争场面来刺激观众的眼球,以表明这个导演可以拍大片。因为由此才能解释得通,占据全片将近三分之二以上的战争场面,才有必要这么长?而非攻,则是用一个乡愁的概念,一件爱情的外衣,来仓促结尾点出主题。

  二问:革离的造型怎么这么现代?既然是古装片,就要像个古人的样子。在《墨攻》里,众人皆长发束冠,唯有刘德华扮演的革离,平头、大氅、长围巾,穿得像个雅皮士,不古不今,不伦不类。刘德华本来就偶像得扎眼,放在古人堆里,还用这么个现代的造型来突出他,实在是服装与造型设计的一大败笔,令他再怎么演,也不像古人,更别说像革离。在一众演员当中,个人以为,还是王志文的戏做得最足。演古人,还是内地的中老年演员演得有神韵。年轻的,偶像的演员,不是自己文化素质不够,就是演技不过硬,演得不好还嘴硬,硬说自己演得独特。

  三问:黑人奴隶添的什么料?梁城隧道里冒出了一个黑人奴隶,善挖地下道,长得魁梧高大,被革离救出之后,思想觉悟飞速提高,说出“唯有秦国统一六国,天下才能非攻”这样的高见,最后还做了革离的奇兵,挖通地道连通河流,水淹了梁城,结束了一场战争。战国出现了一个黑人奴隶,这不是笑料是什么?导演在一个采访中给出的说法是:这个人物是有意为之,是战乱的符号象征。他可能是多个国家攻伐的胜利品,转来转去,出现在这个战场上。可惜,这个象征也太前卫了吧,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不仅没有起到象征的作用,而且破坏了电影的历史感,荒谬得可笑。

  墨者的困惑

  在《墨攻》前部我看到了张之亮对于时间的精心处理,通常这些处理通过早晚光线的差异来完成:故事开始的第一天,从白天到夜晚分为四段辰光——早晨,梁国派出投降使者;正午阳光下,革离箭射赵君先锋;黄昏,革离求见梁王;夜晚,革离夜宿马厩。

  而第二天革离劝服梁王一场戏,二人从昏暗的室内步出亮堂的宫外,早晨的阳光打在梁王阴晴不定的半边脸上,暗示了他的两面三刀和内心的矛盾:到底是把国家交给革离呢还是留在自己手中?这般写实的时间界线将影片中事件发生的次序分得如此清晰,难道张之亮在筹备影片的漫长十年内早已设想过无数遍了吗?毕竟,他是拍过《笼民》的人啊。

  同样精细的光线处理也不含糊:模拟出真实烛光的效果,昏暗的梁国宫殿室内,醉醺醺的梁王在群臣中肆意吃喝,哪管国难当头——忘掉《十面埋伏》中满堂光亮的歌伎院吧。

  太阳、水渠、泥土,革离在尽量利用自然的力量去对抗赵国大军,战国时期的人对自然这样熟悉。不知在什么时候,现代人忘了如何与自然相处。张之亮要把现代人带回一个典型的天人共处的古代,把观众扔在一个“哪里都在打仗”的战尘飞扬的恶劣时世。

  张之亮在片中极少用特写镜头,通常把主角放置在背景人群中,因为梁国君臣与革离的关系非常复杂,有爱他的人、有恨他的人,也有先利用他然后恨他的人,因此处理人物关系的对手戏很多。各种立场的人轮番上场表达自己的立场,完后还要改变立场,连起初意志坚定的墨者革离后来也心生困惑——我很想问问那些只想来看两军对阵的观众:您脑筋转得过来吗?

  张之亮以他对叙事详略、戏剧节奏的理解,处理了冗长的文戏与两军对阵武戏的交替。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的镜头不忘带上战争时期狭隘、充满仇恨的群众。我有一个疑惑是,那个身材高大的奴隶如何适合在狭窄的地下挖隧道呢?

  要思想,不要答案

  原以为《墨攻》中讲到的燕赵之争会是如三国之争那样残酷和壮烈,谁知道很多战争场面却用慢镜头拉得不壮不烈,只是又悲又美。片中的“战斗”如“棋道”,真的需要慢慢来。看到刘德华演的“革离”与赵国将军交战,一个慢镜拉长的“板桥卧”就躲过了致命一击进而欺身攻进,一招取胜。这种大将相见,本该大战三百回合的场景,在一招之内解决,实在是“文张”用武之处的“文火”,险、美是要的,壮、烈则丢开。

  《墨攻》主要讲到燕赵之争时夹在中间的“梁城”四千余人奋起抵抗十万赵军的故事,“墨家”的“革离”充分表现了他的攻守思想。战争中用到的“火箭”、“过墙梯”、“大缸开水”、“柴火车”、“泼粪便”、“砸石头”等都很写实,百分之百没有后现代的意思。《墨攻》用了现代的美术手法,也许不能说接近于“漫画”,但至少符号化了战争中的一些人。首先“革离”就是一个“被遗弃的人”,片中“墨家”并没有来救“梁城”,被孤立出来的“革离”一人前来挽救了“梁城”的百姓。这个被孤立的人,带着“短寸头、短寸胡须”的现代造型,有着“非攻、兼爱”的思想,体现的却是后现代中“边缘”的意思,被“陌生化”了,却最容易让观众记住。

  后现代的形象表征就是“不要答案”。片中究竟“攻”还是“不攻”,“爱”还是“不爱”,“革离”能做的就是在最后一战中劝说赵国大将“带战士回家乡”,然而他却失去了“该爱”和“值得爱”的女人。导演张之亮能做的就是把决定胜败的最激烈一战,放在小楼中的“革离”与“赵国大将”的一席不动干戈的对话中来完成。片末用到“革离”带着一群战火余生的小孩子向镜头走来,结尾是“凝结”的,也是“开放”的,表达了延伸着的主题。然而对于“非攻、兼爱”在那个时代是该实行,还是该缓行的问题,这里面,张之亮没有给出答案,刘德华也没有演出答案,这本来也不需要答案。给你圆满回答的只是一个解闷喜剧,追求“娱乐深度”就得放弃答案。

  然而我还是有“答案”的。我觉得之前银幕形象过于活跃、大众化的刘德华,用来演这么不要答案的“深度娱乐”电影,似乎骨子里不够深厚。他在片中的表情,如果不是有那个独特造型的衬托,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他是在演他驾轻就熟的那类电影,他的表情有如现代警匪片中的沉重,本该矛盾的样子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英雄身手演得很美,后现代的那种“被遗弃”、“边缘”的悲情意味却大打折扣。愚以为,启用刘德华,不用梁朝伟,是《墨攻》一个小失策。

  编辑:莎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