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丽
■嘲讽名人尤其是处于情感关系的名人,是娱乐媒体天生的本领,因为这个时候的名人实在有太多的破绽。李亚鹏比较不幸,他每个时期交往的女人恰好都比他名气更大,因此,“追名逐利”这顶帽子从来就没有从他的头上摘掉过。
■李亚鹏始终抱着“我的事情与你无关”的态度,而这恰恰是媒体最最讨厌的“清高”。因此,在媒体与李亚鹏的早期交锋中,每一次碰撞都充满了火药味。
■是“嫣然事件”给了口干舌燥的媒体一杯温开水,而李亚鹏个人态度的转变则让媒体日积月累的怨气彻底烟消云散。
“即使我们把孩子藏在美国又怎么样?她长大了一定会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我终于想明白,我不能再这样躲下去了。”近日在央视新闻频道《中国周刊》播出的专题片《李亚鹏:守护天使》中,李亚鹏这么说道。
从结婚时用一把伞遮住媒体的镜头,到如今坦然地在电视上谈论女儿的兔唇,“嫣然事件”显然深刻地改变了李亚鹏。而同时被“嫣然事件”改变的,还有媒体与公众。在某门户网站相关专题的新闻下,有网民对此感慨道:“我印象中的娱乐圈,似乎从来没有变得如此善意过。”
●李亚鹏:从掩耳盗铃到坦诚相见
当初李亚鹏与周迅相恋时,两人手牵手面对媒体的镜头依然历历在目。但那之后受到的舆论抨击,也许告诉他一个深刻的教训:坦白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尤其是当你想拥有一份寻常人的感情的时候。于是,从与王菲相恋到结婚生子,李亚鹏选择与媒体玩捉迷藏。
与周迅的恋情很高调
与王菲从相恋到结婚生子,李亚鹏一直跟媒体“捉迷藏”
直到2006年8月12日他发表的一篇博客———《感谢》,才让这种状况有了转机。在这篇博客中,他第一次承认了女儿嫣然患唇裂的事实。而李亚鹏写这篇博客的动机,直到3个多月后才在央视的那则专题片中说出:“与其说是写给别人,不如说是写给自己———因为假如我今天做不到把心放下来,将来孩子也做不到。”第一次是最难的,李亚鹏在“为了孩子”的名义下跨出去了,之后的事情便变得容易得多。李亚鹏用100万元成立了一个“嫣然天使基金”,以帮助那些跟嫣然同样的小患者,他说:“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
其实,改变李亚鹏一生的是他自己。他是一个公众人物,他永远没有机会像普通人那样不受打扰,这一点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只是从前的李亚鹏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无法接受。而今天的李亚鹏不但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已经开始享受当一个公众人物的好处———“嫣然天使基金”在他的影响力之下正收到越来越多的捐款。
●媒体:从冷嘲热讽到温情脉脉
嘲讽名人尤其是处于情感关系的名人,是娱乐媒体天生的本领,因为这个时候的名人实在有太多的破绽。李亚鹏比较不幸,他每个时期交往的女人恰好都比他名气更大,因此,“追名逐利”这顶帽子从来就没有从他的头上摘掉过。还有一个原因让李亚鹏与媒体天生互相排斥———李亚鹏始终抱着“我的事情与你无关”的态度,而这恰恰是媒体最最讨厌的“清高”。因此,在媒体与李亚鹏的早期交锋中,每一次碰撞都充满了火药味。这从媒体在王菲怀孕期间的一系列评论标题中可以感受一二———《王菲生子谁受益》、《李亚鹏为何得尽女人心》、《亚鹏这个男人不简单》……同样的火药味还可以从李亚鹏在王菲怀孕期间写的一篇博客《自娱自乐》中闻到,当时他几乎是充满厌恶地写道:“我从不认为娱乐媒体对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一个想躲躲不了,一个想找找不到,各自的疲惫导致了彼此关系的恶性循环。实际上,媒体到后期对李亚鹏和王菲家事的报道已经到了“有气无力”的地步,尤其是王菲入院待产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在北京协和医院走廊上日夜等待过的娱记,事后都无法回忆那段噩梦,后来很多媒体甚至忍不住纷纷登出《王菲生孩子干我们何事》乃至《王菲快点生吧,别再折磨媒体了》等类似的宣泄式评论。
是“嫣然事件”给了口干舌燥的媒体一杯温开水,而李亚鹏个人态度的转变则让媒体日积月累的怨气彻底烟消云散。如今,正是李亚鹏口中“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的娱乐媒体,无偿地帮助李亚鹏在全国甚至更广范围内推动“嫣然天使基金”。虽然李亚鹏没有再写一篇博客来感谢媒体,但两者显然已经无声地和解了。其实,媒体原本便具有呼唤社会真善美的本职,只是娱乐报道这一行当总是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情绪的影响而显得不“厚道”,而“嫣然事件”则恰好温柔地拭去了它蒙上的灰尘。
一家三口走出阴霾
●公众:从心怀疑虑到拔刀相助
李亚鹏与媒体之间的战争,公众是看客。在娱乐事件发生时,公众总是通过名人的表现及其与媒体互动的效果来判断事情的真相,因此名人一旦“封口”,或者互动的双方无法平心静气,公众的判断就会失去一个客观的标准。“鹏菲恋”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由于“主角”李亚鹏不愿交流的态度,公众最终对他作出了一个“阴险”、“虚伪”的印象判断。后来改变这一印象的,是李亚鹏那篇名为《感谢》的博客———该博客截至昨日下午的阅读率是近23万人次,评论则多达3万多条,其中大多数人都对李亚鹏的勇敢与坦白表示赞赏与感动。
在央视的专题片中,李亚鹏说他写完那篇《感谢》后,决定带王菲和嫣然出门逛街。“在出门的时候,我在让孩子脸朝外还是脸朝内的问题上犹豫了一下,最后,我还是决定让孩子脸朝外。回来的时候我是兴奋的,因为我发现我这么做是对的,当人们看到我们很坦然的时候,他们的神情也变得很自然。”从这件事情中其实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公众在某种角度看来是一个热爱窥私的群体,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更是一个时刻准备用善意拥抱弱者的群体。而这两种角度之间的桥梁便是嫣然,因为孩子足以使绝大多数人放下敌意并充满柔情。
在“嫣然天使基金”工作的一个医生说:“以前很多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都是一脸愁容,可前几天有个家长带孩子来看病,竟然很从容地说:‘孩子和王菲、李亚鹏女儿得的是一样的病。’”在某种角度说,公众对名人付出的善意,是他们对整个社会付出多少善意的标杆。而在对名人付出善意的同时,公众自己的存在空间事实上也在不断扩大。
(姚晓帆/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