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尹力:《云水谣》与传统战争爱情不同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0:07 南方网

  

尹力:《云水谣》与传统战争爱情不同

  尹力导演认为,《云水谣》这样的影片更应该被称做主流影片。

  《云水谣》和《乱世佳人》、《珍珠港》不一样

  新京报:关于这部影片的类型,出品方的定义是战争爱情,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认为,投入巨资拍摄一部爱情片是对类型片的开拓,是中国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尹力:吆喝什么和生产什么能合二为一是最好的,一个创作者在处理一个题材的时候,必须个人化。个人化是一个品质,不是一个包装。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形式,现在是共生的关系,形式很大程度上就是内容。我做一个电影,决定了说什么,怎么说对于我就很重要,做《张思德》的时候,张思德、毛泽东、延安、为人民服务、八路军,这五个关键词在一起,铁定就是主旋律,但一定不是标语口号的那种主旋律,《云水谣》也一样,表达这个主题,一定要找到适合它的语言。我觉得拿这个片子和《乱世佳人》、《珍珠港》相比是不合适的,这部影片还是紧扣人物感情发展,战争只是一个桥段和背景,甚至在处理战争场面时,我都刻意没有拍大场面,为了避免主题偏离。

  新京报:刚才你提到主旋律,我觉得《云水谣》还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却是有突破和新意的,和《东京审判》一样,它们对主旋律影片的开拓都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尹力:关于“主旋律”这三个字我觉得值得商榷,我认为用主流电影更为准确。你像美国《蜘蛛侠》这样的电影,就是讲爱国主义,有一个桥段讲蜘蛛侠救小孩和一个老大妈,整场戏有六七分钟,说教到已经拙劣了,但是放在这么一个商业大片当中,它是必然的,还有《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它都在讲一个主流价值观,这个主流价值观不管是宗教文化,还是爱国主义,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民的意愿。《云水谣》当中,很难把爱情主旨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分开,它们是渗透在一起的,过去的主旋律当作物理反应,故事是故事,人物是人物,标签是标签,口号是口号,都是定制的;现在的主流电影我认为应该是化学反应,产生出“主流电影”这么一种新物质。

  新京报:我注意到你拍摄的主流电影是命题作文。

  尹力:我们的电影长久以来形成分野,要不就是主旋律,要不就是商业大片,要不就是个人化的电影节作品,这三类构成产量的主流。某种意义上创作者也是观众,我认为个人品位和市场、票房,这几个因素作为团体总分糅合在一起,作品才能常胜。如何在这么一个有命题的大叙事的相对局限的空间当中有个人品质,是导演要做的。电影一百年,我们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选择和发现,所有东西都在这儿,你做一个决定简单,支持你做这个决定是你的团体总分,经验、技巧、趣味、市场判断这些单项的集合。这两部电影不是我个人品质的表达,但是在这么一个相对局限的题材当中,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我们对电影的了解,对自己判断的检验,做一个更为个人化的电影,做一个更商业的电影。

  爱情不会因为表达的年代久远而过时

  新京报:编剧刘恒将《云水谣》称为是一部浪漫的爱情电影,你是如何看待爱情的?

  尹力:什么是爱情?我认为是灵与肉更高层面的结合,到了最后以婚姻的形式组成了家庭,繁衍后代,有了爱情结晶。我认为在任何年代,不管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或者是我们那个年代,甚或是今天,都只存在两种人,一种是相信爱情的人,另一种是不相信爱情的人。

  新京报:那么这个故事所传达的爱情观念是什么?

  尹力:影片中的人物是在追求幸福感,内心的温暖,这是精神层面的,彼此给予,很隽永的东西。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更加物质化的社会,年轻人看待性爱非常随性,是眼前的,是感官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但即使在今天,还是希望存在相不相信爱情的问题。《云水谣》中,60年的跨度中包含了太多的历史背景,每个影片都有单纯的艺术目的。对于《云水谣》来说,它仅仅抓住的核心是爱情。在这个核心之下,能把一个宏大叙事的背景尽精微而致广大,以往我做了很多类似的尝试,背景大人物小。根据观众不同的品位和积累,读解的也就有所不同,所以《云水谣》一定不是简单的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它有它的社会层面的历史凝重的东西。

  新京报:现在的观众消费主体是年轻人,他们看电影追求认同感,有了认同就有审美的愉悦,您觉得《云水谣》能不能用“过时”的爱情打动今天的观众,用古典的爱情吸引当代的消费者?

  尹力:不是表达,不是方式,而是是否相信爱情,不是古典的,不是过时的,今天的观众即便不会有主人公那样的生存经历,如果心是相通的,总有一个内容会把心里最柔软的东西给你触摸了,焐热了,让你产生共鸣。其实我们讨论的不仅是爱情,而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现在只是找到一个情感介质来谈过去的人和今天的人,我们讲28年的改革,GDP增长全世界绝无仅有,我们是这个社会变革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对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包括爱情观的反动、颠覆和重新洗牌。当用年薪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时,爱情的变化是顺其自然的,它是整体价值观念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我觉得它是整体变化当中的一环。影片中表达出的爱情观念,不会因为它表达了过去年代而过时,它一定是给相信爱情的人心灵的籍慰、内心的共鸣和精神的震撼。

  记者手记

  尹力是北京电影学院78级美术系的毕业生,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第五代”的一员。他导演的儿童片《我的九月》是我少年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一部“经典”作品,但是在我成为一个电影记者之后,他的名字便和主旋律联系在了一起———他导演的上一部影片《张思德》在华表奖和百花奖上大出风头,即将上映的《云水谣》则是他的新作,以浪漫爱情为包装,以呼唤两岸统一为主题,在不少人看来,这还是一部“主旋律”。

  韩三平将《云水谣》的推出上升到为“爱情类型片”开拓市场的高度,而我更看重尹力在关于“主旋律”的阐述中提到的“主流电影”的概念。无独有偶,导演《东京审判》的高群书也提到了这个概念,《张思德》卖了8000万,《东京审判》也有2000万进账,如果这部《云水谣》依然能有千万票房的收入,对于每年占据国产片总量三分之一以上的“主旋律”影片的市场化开拓无疑要大过“爱情片”。

  编辑:莎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