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云南《舞彩云》男版《孔雀》压轴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10:42 南方网

  

云南《舞彩云》男版《孔雀》压轴

  《舞彩云》将于明年初来广东巡演。

  

云南《舞彩云》男版《孔雀》压轴

  舞蹈《红腰箍》

  云南歌舞是出了名的好,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云南民族舞蹈列入8项,省级名录24项,在全国位居第一。由云南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舞彩云》获得了200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晚会包含了13个民族的22个节目,而其舞蹈《孔雀》、声乐《海菜腔》等6个节目是“国宝级”项目。该晚会在北京参加完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之后,出现了专家叫好、观众叫绝、演出商纷纷出笼的局面。

  记者在《舞彩云》即将于明年1月中旬~2月中旬在广东巡演20余场之前,电话采访了本台晚会70岁的总编导周培武先生。他说,晚会的成功在于涵盖了云南老中青三代编导一共十六七人,每个人都是对云南舞蹈有着浓郁感情的人,自己10年独身一人以云南民族舞蹈为伴,无数个民族年节日都是在山村边寨与兄弟民族共度。副总编导康瘦华为研究创作彝族舞蹈,走遍了云南将近100个县,写出了一部17多万字、散文式的田野考察报告;副总编导刘太平的《花倮韵》就是她家乡西畴县的彝族舞蹈,她创作的彝族《铜鼓舞》曾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奖”。而在《云南映象》之后,《舞彩云》的成功,再度触及到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合理利用的话题:要把一个民族民间舞蹈打造成舞台表演艺术节目,使其做到既传统又现代,既民族又世界,具有民族的个性,又有世界的共性,要有相当的学问。

  区别于《云南映象》的看点:

  专业演员、更多民族、更多创新

  《云南映象》已经成为歌舞界的一个著名品牌,《舞彩云》与之相比,有何异同?周培武说,二者的相同只有一点,那就是都是表现云南少数民族歌舞文化的晚会。

  不同则很多,其一是《云南映象》更倾向于原生态,除了《雀之灵》等几个少数的由杨丽萍主演的节目之外,从服装到音乐再到民间演员,都更为原生态。而《舞彩云》的演员除了几个声乐演员像傈僳族《摆时》的无伴奏吟唱者来自民间之外,演员都是云南省歌舞剧院的专业演员。

  其二是节目涵盖的少数民族更多,节目的编排手法上也更现代。《云南映象》主要以彝族和傣族的民族舞蹈为主,而《舞彩云》则包含了13个民族的22个节目。像压轴的男子独舞——杨洲的《孔雀》,原本是傣族的民间舞蹈,本来就是男性跳的,跳的时候还要戴面具,杨洲表演的孔雀舞在继承先师的基础上挖掘和提升孔雀内在的美感,赋予孔雀一种由内及外的阳刚之气,无论孔雀的行走、飞翔、喝水、晒翅、抖翅、展翅等都富含男性的韵律。而彝族舞蹈《花倮韵》表现的是彝族花倮人过荞年节时,打着高脚伞,随着葫芦笙的节拍踏歌起舞的欢乐情景。这个舞蹈的基本韵律取材于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的彝族《葫芦笙舞》,在云南各民族“打歌”的舞蹈中,葫芦笙舞的前后扭动的“S”型造型独树一帜。《花倮韵》在把握住这一典型舞蹈语汇的基础上,大大强化了女性的形体美、韵律美。

  德昂族舞蹈《红腰箍》则在道具上进行发挥,生活中德昂姑娘都要佩戴用藤条编制的腰箍作为饰品,在此编导抓住腰箍叠加、柔韧的特点在腰箍的变化上做文章。《跳菜》则是一个很“野”的节目,原本是大理南涧婚庆时的一个传统节目,男子们头上顶着菜,嘴上吹着芦笙,十几年前就已经由民间团体跳上了国内外的舞台,曾有专家担心,专业演员跳不出“野”的感觉,但这一次男演员们非常卖力,不仅把发型梳得特别土,而且在舞蹈编排上设计了用嘴咬桌角的动作,技巧性非常强,效果非常突出。

  区别于《秘境之旅》的看点:

  扎根民族之本,现代手法编排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就要碰触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方向问题。《云南映象》的出现,使得“原生态”成为一个时髦名词,也成为民族民间歌舞的一个风向标。此外颇有影响力的就是“中国民族民间歌舞旗舰”中央民族歌舞团编排的《秘境之旅》。《秘境之旅》总导演陈维亚曾经说,《秘境之旅》与《云南映象》代表了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的两个方向。周培武对《秘境之旅》有着不同的看法。《秘境之旅》在民族民间歌舞的表现上偏离得太远,如藏族的踢踏舞,看起来就像是穿上了藏族服装的爱尔兰舞,而傣族舞蹈的柔性和扭胯的代表性动作,则成了埃及“肚皮”舞的变种。但在《舞彩云》中,观众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印象和疑问,所有的舞蹈都根植于本民族的根中,“原生态的东西一成不变是没有发展的,但原生态是艺术之根,有了根就跟别人的不一样,尽管我们也用了现代的手法来编排,但那是在舞蹈的结构、技巧以及舞美设计上,而并非在舞蹈元素上。”

  周培武说,云南歌舞能够坚守传统的同时吸纳现代元素,始自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召开的一次舞蹈研讨会。1985年新兴的迪斯科正在流行,舞蹈界很多人都持有一种观点,就是民族民间歌舞已经过时了,没有观众,也没有前途。当时与会的周培武和其他几位云南舞蹈家不能接受,但也在反思,得出的结论是,并不是民族民间歌舞没有人看了,而在于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它没有任何改变,不符合当代的审美。于是从那时候起,云南的歌舞界就一直有意识地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注进新的编导概念和舞台元素,舞剧《阿诗玛》首次使用了色块来表现人物的青春、忧郁和成长,周培武自己还做过一台《爱的足迹》民俗晚会,将其打造成了人类婚姻史的形象演绎,从民族传说葫芦“兄妹”婚到情婚再到母系氏族的婚姻再到封建婚姻,每一种婚姻形式都在云南存在着,这台晚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既传统又现代,既民族又世界,是周培武和云南舞蹈界编导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编导周培武其人:

  最早的正规训练在广州完成

  舞蹈界之外,可能很少人知道周培武,但去过丽江的人一定知道《丽水金沙》,去过深圳民俗文化村的人一定知道《蓝太阳》、《绿宝石》,周培武正是这三台著名的旅游品牌晚会的总编导,他的作品还包括舞剧《阿诗玛》以及杨丽萍《云南映象》的前身——由著名音乐人田丰的“传习所”表演的一台赴香港演出的晚会。

  年过70依然活跃在舞蹈界,并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开阔的视野,周培武说,自己的想法在一些保守的人看来,可能有点不合传统。在执导了几台旅游品牌晚会之后,得到观众认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诟病也随之而来,“有人说周培武堕落了,不搞艺术了,去赚钱了。”

  周培武笑呵呵地说,“眼下文艺界奔着奖去的项目太多了,很多晚会都是冲着某个奖或者某次汇演。但我的想法可不一样,做旅游晚会有什么不好?我们的《阿诗玛》拿了很多奖,但是只演了100场就搁下了,有几个观众看过?而《丽水金沙》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了100万的观众看过,丽江因此有了一个文化品牌,我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知名度都有了改善和提升。”

  周培武说,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也符合艺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方针。《舞彩云》在北京演了两场,专家们都很激动,纷纷撰文夸奖,而观众也异常兴奋。不少演出商,包括广东、重庆、香港、北京乃至澳大利亚的人都过来跟他们谈演出合约等事宜。“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巡演的品牌,要是澳大利亚谈成了,不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吗?”

  最后,周培武说,自己跟广州很有缘分,作为一个舞蹈演员,他最早的正规训练就是在广州,那是1957年,文化部在广州办了一个舞蹈青年班,他和云南的另外9位舞蹈青年一起,成为当时的学员,学习了正宗的朝鲜舞、蒙古舞,而几十年后,他都还在怀念这段时光,“因为在这里我学习了地地道道的民间舞蹈,我的老师和同学现在都还有不少在广州。”

  编辑:莎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