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中的马赛旧港。电影《基度山恩仇记》便是在此取景拍摄的。杜仲华摄
从荷兰爱因霍温乘飞机抵达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时,已是万家灯火。从舷窗向外俯瞰,犹如一片珍珠撒落在“倚卧地中海边的王后”(法国诗人赞美马赛的诗句)身上,瞬
间给人一种审美快感和期待感。
提到马赛,人们立刻会想起法国国歌《马赛曲》,想起以《马赛曲》为题材的巴黎凯旋门上的浮雕,还会想到法国文豪大仲马的名著《基度山伯爵》。
史载,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海员乘帆船沿地中海西行,将船只泊在一个名叫马西利亚的小海湾内,建起居民点,是为马赛的雏形。公元16世纪,修建了第一个码头马西利亚港(今马赛老港),到19世纪已发展为世界第三大港,开辟了通往欧洲、中东、非洲和拉美的多条航线。
抵达马赛的翌日上午,记者从下榻的酒店步行到马赛港口。初冬的马赛具有典型地中海型气候,温暖湿润,阳光灿烂。接近港口时,一股浓浓的海腥味扑面而来,蔚蓝的海面千帆竞立,水天一色,马达声夹杂着海鸥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港口边的大道上,渔夫们摆上鱼摊,出售他们刚从海上捕捞的鱼虾,上前问价的,有当地居民,也有不同语言和肤色的游客。早就听说马赛的鱼场异常鲜美,多为当地希腊人、土耳其人和北非人在鱼摊旁现煮现卖,令人大饱口福,可惜当天没有发现这样的场面。
最让人向往的,还是大仲马笔下的伊夫岛。从马赛新港登船到地中海上的伊夫岛只需20分钟。这座建于16世纪的军事要塞的本来功能是保卫马赛的,后来改做监狱,囚禁那些王权挑战者、新教徒和巴黎公社起义者。
1842年,大仲马游历地中海时,曾饶有兴趣地登上该岛。阴森的古堡使他联想到1838年在巴黎警察局翻阅的一个案卷《复仇的钢钻》。渐渐地,一个青年水手遭人诬陷被囚禁伊夫堡13载,后在狱友协助下成功越狱并实施报复的故事,在他的脑海中酝酿成熟了。两年后,长篇小说《基度山伯爵》在巴黎《辩论报》上连载,随即引起轰动,小说中描写的伊夫岛亦炙手可热,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伊夫岛因《基度山伯爵》而出名后,好奇者纷至沓来,古堡的狱卒也煞有介事,向游人介绍其实并不存在的爱德蒙·邓蒂斯的囚室,以获得一点小费。一天,一位绅士模样的人照例听了他的讲述后问道:“这么说,你认识爱德蒙?”“是的,这孩子真够可怜的,所以我有时会多给他一点食物、一杯红酒……”“您真是个好心人,请收下这枚金币,谢谢您对我儿子的关照!”这位绅士不是别人,正是大仲马。
遗憾的是,记者未能如愿登上伊夫岛———因为那天正是星期一,是马赛至伊夫岛游船的休息日。正焦急时,忽见码头广场上停着一列“小火车”,是开往马赛的制高点上的圣母院教堂的,据说从那里可以俯瞰马赛的全貌。
“小火车”从滨海大道上迤逦而行,穿过棕榈摇曳的条条街区,穿过红顶白墙的幢幢房屋,缓缓爬升到48米高坡时,一座雄伟的教堂兀然矗立眼前;塔顶上高10米的“守护神”金光闪闪,令人目眩,为马赛城平添了几分神圣、几分古雅。凭栏远眺,但见整个马赛依山傍海,气势不凡。尤其是城市边缘濒临大海的古堡式建筑老港码头,如美人迟暮,风韵犹存,不禁回忆起电影《基度山恩仇记》中,爱德蒙·邓蒂斯扬帆远航时,正是从那儿起锚的。
“看,伊夫岛!”同行者的一声惊叫打断了记者的思绪。是的,是伊夫岛,犹如一块深褐色礁石,静卧在碧波万顷的地中海上。岛上三个圆形城堡也隐约可见。基度山伯爵的故事已过去一个多世纪,有关他的电影却被不同国籍不同风格的导演11次搬上银幕,3次搬上电视荧屏,其中好莱坞版本的《基度山恩仇记》在中国风靡一时,还由此推动了中文版小说《基度山伯爵》的热销。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现象:正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问世后,巴黎圣母院成为旅游胜地一样,作家从历史遗迹中获得创作灵感,历史遗迹又因作家的作品而更加闻名遐迩。建筑是死的,艺术却让它鲜活起来,被赋予永恒的人文价值和暇想空间。
时近黄昏,记者意犹未尽,又沿着海滨大道,一直步行到马赛老港。夕阳染红了老港的古堡,染红了穿梭往来的船只,并让它们的婆娑倒影,画出一条条优美的曲线。一对恋人正依偎在海边礁石上,尽情享受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巧妙融合。
噢,真是一个触发艺术灵感和诗意想像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