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于丹南京人气过“中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7:27 扬子晚报

  

于丹南京人气过“中天”

  《品三国》引发了“三国热”,讲《论语》又成就了一位学术“超女”。于丹,这位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41岁的女教授,因去年国庆黄金周在央视“百家讲坛”连讲7天《论语》而“一夜走红”,在很短的时间内热遍传媒,成为真正的学术“超女”。于丹讲《论语》的讲稿成书出版后,在北京创造了连续8个小时签售12000多册的纪录。而她在百家讲坛的讲稿也以60万册的惊人首印问世。这一数字打破了之前另一明星教授易中天首印55万册的纪录。《〈论语〉心得》上市短短一个多月销量就已经突破150万册,现在已经加印到第七次,仍然还在加印。昨天,于丹来到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签售她的这本新书,人未到,一楼大厅早已排满了等着签售的读者。不到两小时签出了2000余本,火爆程度着实超过了此前来宁的易中天。

  我的本职工作还是教书

  精致的套装,干练的形象,出口成章的京味语言,出现在大家面前的于丹自信而不失风度。用“一夜走红”来形容学术“超女”于丹再合适不过了。至于如何被央视“相中”,于丹向记者透露说,“我一直在央视10套做策划顾问,是很多电视人的朋友。‘百家讲坛’早已经拟定了《论语》的选题,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讲人。后来他们觉得我有这个潜能,我还是很忐忑的,就去试试,后来就确定了我。”原来,家学渊源深厚的于丹从4岁就开始读《论语》,因为她的父亲是搞文史研究的。“我忘记了读过多少遍《论语》,它是常读常新的,我不敢说现在已经读懂了。不过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不需要花专门的时间去备课了。”成名以后的于丹说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为觉得生活中不需要太多的浮光掠影,“我的本职工作还是在大学教书,我没有因为录制‘百家讲坛’而翘过课,更没有耽误过教学工作,我讲课的风格也是十几年以一贯之,就像讲《论语》一样。《论语》是我从4岁读到现在40岁的一本书,别说是7讲,70讲都是讲不完的。”

  易中天的个性比学问更珍贵

  相对于其他男性学者的雄浑刚健,于丹以端庄温柔俘获了大众的心,也有人冠她以“美女学者”的名头。有意思的是,之前与于丹素不相识的易中天,一直对她赞赏有加。早在《论语》播出第一集的时候,易中天就在自己的博客中鼎力推荐,而新书问世前易中天又主动欣然作序。尽管易中天被称为“帅哥”和“铁嘴”,但于丹“美女教授”和“诗化语言”的标签同样毫不逊色。但是于丹对于“女易中天”的称号却直言不喜欢,“没有人会成为别人的复制品,我和易中天在年龄、经历、气质上面都不相同,所讲述的题材也不相同。不过易教授是一个有视角,有性情的文人。他的这种个性比他的学问更弥足珍贵。”同时她还认为凡是到百家讲坛讲课的人首先都是有一定话语权,同时也都是有个性风采的。

  国学热不是件坏事

  南京是于丹教授签售的第11站,谈起南京她毫不吝啬地夸奖起来:“南京是一个非常好的城市,生活在南京多好,可以感受金陵的魏晋风度,帝王气概,还有《世说新语》里的六朝烟波,仿佛脚下的每一块砖都能惊动一段往事。”于丹感慨地说如果能活在这样的文化时空里,再用力激活它,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

  在过去的2006年,大众普遍认为是“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和于丹等教授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对此于丹解释说,“首先,国学热不是由我们引发的。这么多年的文化断层,人们需要国学重新回来。国学热也不是件坏事,人们心里对国学有一种倚重,需要借助它重新建构价值标准,它需要的是一种恒温而不是骤冷骤热。不要跟风,搞瞬间消费,坚持下去才会有所得。”

  本报记者 蔡震 童立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