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专家辩论《我这一辈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13:19 北京晚报

  

专家辩论《我这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的首轮演出将在1月12日结束,前天上午,《我这一辈子》的研讨会在人艺实验剧场举行。童道明、林克欢、何西来、彭俐等著名剧评人和导演李六乙在现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锋。

  正方

  从写实到写意

  彭俐为《我这一辈子》归纳了三条改编过程中的大胆探索:一、将单数人称的“我”转化成了复数人称的我们,从而把个体生存史转化成了一部群体生存史;二、将叙事时间从半世纪前延伸到半个世纪之后,从过去透视当下;三、将一个著名的写实主义作品转换成写意的作品。创作者在舞台上使用的很多意象也获得了专家们的好评:比如三个打灯笼的人,比如从天而降的无数只鞋子,比如歌队化处理的演员等等。在我们的印象中,老舍的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和京腔京韵著称,导演李六乙却大胆地将这两点全部抛弃。著名剧评家童道明则认为,忠于原著是需要更大胆量的,尽管一些观众对舞台上的戏剧散文化尚有隔膜,但导演和演员对于剧本的理解无疑是深刻的。童道明甚至引用爱伦堡在梅耶荷德导演《钦差大臣》时说过的一句话:感谢导演帮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作品。

  反方

  不写实未必就是写意

  曾经高度赞扬同为李六乙作品的《北京人》的戏剧评论家林克欢,这次则颇有微词,认为本剧的散文化虽然把戏剧性降到很低的程度,但不写实未必就是写意,尽管剧中的诸多设计颇具才气,并且是一个明显具有“李氏”风格的戏,但却是一个尚存在很多问题的半成品。他认为,如果再多一些创作时间,李六乙应该能找到一种更适宜的表现手法。剧评人陶子则比较尖锐地指出,李六乙一贯很擅长空间上的处理,但在这种空间和时间产生冲突的剧目中,太过空间化的处理使得时间凝固了,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根本感觉不到舞台上时间的流动,让人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导演本人

  我追求的是瞬间的戏剧

  李六乙对专家们的意见进行了回应,他解释说,在《我这一辈子》这个戏里,没有时间,却有历史。整台戏就是在主人公“我”临终前擦亮火柴的一瞬间产生的意识。在李六乙看来,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就是每一个人,在同一个瞬间,却生活在并行着的不同断面,而这种时代的生活形态正是本剧要给我们呈现的戏核;同时,观众会看到,演员在舞台上,语言、形体、思维完全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甚至有时,一个人物要在另一个人物的意识中得以存在;在时间上,则是现在时、过去时、过去时中的现在时和现在时中的幻象,各种不同时态的叙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系列庞杂的戏剧蒙太奇。而这种效果,正是导演多年来追求的“一秒钟的戏剧”。李六乙希望,观众能够借由他的艺术呈现,感受到一种瞬间的无限。 孙丹文甘南摄J069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