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原来,解放路新华书店有那么多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06:00 都市快报

  

原来,解放路新华书店有那么多的故事
原来,解放路新华书店有那么多的故事
记 者 吴晓燕 黄 莺 徐 宁

  摄 影 夏 阳 戴树林

  解放路新华书店将在这个月6日重新开门,为了感谢老读者,新华书店的开门贺礼中,有一份是请50位老顾客说说自己和新华书店的故事,并请他们做客本周天堂电影院。昨天下午,本报两路热线电话响个不停,那么多读者都急于把自己和解放路新华书店的故事告诉我们,还有两位老大爷特意跑来报社,将他们珍藏多年的购书发票和剪报拿给我们看,那里面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们整理了一下这些读者的来电和来信,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们大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自己的青年时代无不将宝贵的时间奉献给了解放路新华书店,并且这种阅读的热情已经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子女,他们会带自己的孩子去解放路新华书店看书和买书,将曾经激励和改变过自己的好书推荐给孩子。一家书店承载了两代、甚至三代人的记忆,这样的事情并不多见。

  这些老读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对即将重新开业的解放路新华书店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黄剑读者希望,以后的新华书店能开辟一个小孩子的活动场所,因为书店不仅是大人买书的地方,也应该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地方。还有读者希望书店能培养明星营业员,一看到书就知道是哪一版,是不是盗版,古籍的价值也估得出来。看起来,即使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也仍然有人珍视传统的书店服务,那种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不是冷冰冰的电脑可以代替的。

  发票的故事

  一位姓金的老读者送来了两张买书的发票,一张是1983年的《对联欣赏》,一张是1976年的《病理与诊断治疗纲要》。金大爷说,新华书店是他年轻时经常去的地方,买过很多书。比如他一直注重身体的保养与保健,常读这方面的书,现在61岁,没挂过盐水,眼睛也没花,看报纸不用戴眼镜。对联他也喜欢,家里有很多对联方面的书,杭州一家报社还因此采访过他。他说,这些愉快的事情都是书店给他的,所以他保留了买书时的发票,“搬家搬了三次,很多书和发票丢掉了,就剩下这两本的发票了”。

  剪报的故事

  还有一位姓屠的大爷,也特意送来一份剪报,那上面是浙江日报1955年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当时杭州的共青团组织杭州青年向农村赠书的事情。屠大爷那时候是团干部,参与了此事。他还记得,他们向解放路新华书店买了249本书,然后给农村送去。屠大爷说,他和书店结交已经有50多年了,这是其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所以一定要告诉我们。

  约会的故事

  我们本周要播放的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讲述了一个美好的与爱有关的故事,而在现实的书店里,同样也滋生着平淡却温暖的情感。

  这是读者姚老师在电话中告诉我们的:“我和妻子刚认识的时候,就经常约在解放路新华书店见面,一起买书、看书。那时候工资很低,像我喜欢的唐诗宋词,就只能买小开本的。后来有钱了,就可以买厚一点的《唐诗三百首》了。我和妻子结婚后,仍然约在新华书店见面,不过她改为去解百购物,而我继续在书店里看书、买书,等她购物结束以后一起回家……”听起来真的很平凡,但仔细想想,生命中能有一家书店见证两个人的相识和相守,确实很浪漫呢。

  勤工俭学的故事

  有一位叫李福明的读者给我们发来邮件,讲了他和解放路新华书店的至深的渊源。他是这么说的:“那是1990年的夏天,我在杭二中读高二,学校安排我们班级到解放路的新华书店勤工俭学一周。我被分配到了卖文艺书的柜台,站柜的阿姨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面对读者,如何拿书、开票。原本还计划去看些书,没想到根本没有闲暇去看,就忙着在卖书了。新鲜劲一过去,随之而来的是腰酸背痛,再也不觉得新华书店好玩了。”

  这还不算什么,李福明告诉我们,他最大的收获是在书店里接待了他喜欢的作家三毛。“我第一个接待了她,她是一个人来的,最后被我们簇拥着到办公室,签名留念。很遗憾的是,当时柜台里没有她的书可寻,只好随便找了个本子让她签名。更遗憾的是,才过了半年,就传来了三毛的死讯,令人扼腕。”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有一些读者发邮件过来时忘了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我们没有办法找到你,赠送书友卡。所以,希望那些读者看到今天的报纸后,把你们的电话再次通过邮件发给我们,以便我们通知你看电影的时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