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新闻周刊》:《立秋》:一本正经通抵人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16:30 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以反映晋商诚信精神为主题的经典舞台剧《立秋》,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进行慈善首演。在台北的演出吸引了台湾艺文界、政商名流、影视名人等纷纷到场观看。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话剧界普遍玩概念玩观念的时候,它的叙事方式显得一本正经,反而让人感受到一份厚实的尊重

  ★ 文/李径宇

  话剧《立秋》演出现场,许多观众都含着眼泪。每次演员在念祖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观众也默默地跟着念。

  这样的情景,在近年来的中国话剧场很少见到。从2004年4月27日首演至今,《立秋》演出近25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投入150万元,票房收入突破500万元。所到之处,好评如潮,特别在台湾,场场爆满。

  其实,从艺术角度讲,《立秋》虽然不乏亮点,但并没有超越舞台意义的话剧经验,它的成功,更多是击中了时下人们浮躁的心态,在话剧界普遍玩概念玩观念的时候,它的叙事方式显得一本正经,情节推进并无出奇之处,一切都按着人们完全可以预知的既定的宿命完成。但这种中规中矩,反而让人感受到一份厚实的尊重。靠着不疾不徐的演绎,观众在没有大喜大悲的跌宕情绪之下,默默地承受着难以宣泄的家仇国恨,那是一种过于深沉的爱,以及对于社会诚信的价值的思考。

  从题材上讲,《立秋》并无新意,是近几年很热的晋商题材,它讲述了丰德票号马氏家族,在民国初年,面对客户挤兑、天津票号被烧、大批国内外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总经理马洪翰恪守祖训,循规蹈矩,誓死为丰德护牌,副经理许凌翔则主张革新,将丰德票号融入现代银行业的轨道。

  翻阅一下晋商历史,就可以找到故事的原型。19世纪末,战乱频仍,山西票号屡遭损失。不仅如此,外国银行逐渐主宰了中国金融业,凭借雄厚的实力发行纸币,对靠银两汇兑起家的山西票号打击很大。当时,清政府召集山西票号北京分号的职业经理们,商讨成立国家银行,而不信任政府的票号大掌柜们后来商量的办法是,山西只出人,不出钱,帮助政府办银行。一个叫李宏龄的职业经理人力劝大掌柜和股东们创办银行而不逮,最终被大掌柜拿下。

  虽然题材并无新意,但观众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场不同以往的晋商故事,它开始反思,开始批判,而不是一厢情愿地重叙辉煌。今天的中国金融界也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那就是山西票号消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这出话剧,也在某种意义上企图展现一种可能的原因。

  推动整部戏剧情的,是噩耗一个接一个传来,丰德票号该怎么办?最迫在眉睫的困难是,大量客户不再信任丰德票号,纷纷取钱。而战乱形成的各种呆坏账目,以及金融流通本身的周转规律,使得票号无力支付。这样的窘境,最终将丰德票号推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总经理马洪翰表面镇定张狂,内心里却六神无主。这时候,他老母吩咐人打开祖宗祠堂,里面藏着他们祖宗13代人积累的60万两黄金。为了丰德票号的招牌,他们什么都可以舍弃,包括生命。

  这也是整出剧的高潮。在全社会诚信度低下的今天,这种自然而然的道德思考引起了大家一种共鸣。也因此,这个话剧在商业界受到极大的追捧,许多大老板纷纷走进话剧场。这种现象在中国话剧界并不多见。

  也许《立秋》在无意间,被放大了对社会的教化功能,但作为话剧,它点中时代的命脉,并且毫不矫揉造作地去展现,单从这点上讲,它值得今天那些回避当下或娱乐化当下的话剧编导们汲取经验。

  从剧情结构来讲,《立秋》选取了24节气中的“立秋”这天,把宏大的主题,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故事本身的多重矛盾,都集中在一天内展现。而话剧的情节,完全按时间顺序,起承转合都循规蹈矩,竟产生了一种正史正说的奇妙气势,浩浩荡荡的直抵人心。

  这好比下棋,有的人不按常理下,步步诡谲,轻灵飘忽;有的人则按部就班,步步推进,按照传统的棋风审美来说,后者首先就占了上风。话剧《立秋》的剧情若以下棋作比,可以说有大家的风范。

  该戏让人唏嘘的还有一个插曲,它的前任导演陈禺页在快排完此剧时,殉职在现场,继任导演是她的学生、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查明哲。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来临,生命到此就是归宿。立秋过去很多个节气后,是立春——这是后任导演修改的结局。从剧情本身来说,这样的结局安排,笔者总觉得有矫揉造作之嫌,但它或许表达出另外的意义——中国人向来是活在无穷无尽的希望中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