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老南京,还剩下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14:37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张英实习生邓丽江 老城南将逝。 南京人的老城南,指的是中华门内东、西两片围绕内秦淮河,以夫子庙为核心的明清历史街区。老城南是老南京的发祥地,一提起门东、门西,就会想到南京的历史和风俗。 老城南改造从去年6月开始,南京市着手对秦淮沿岸的安品街、牛市-颜料坊、船板巷、钓鱼台、门东5片历史街区进行拆迁改造,最后一批留存明清市井风貌的完整老城区即将消失。 建筑学家汪永平这样描述二十多年前的老城南:“十里秦淮两岸的明清街坊,几百年来保存完整,街巷宽度在2-4米,两旁的建筑檐口高3米左右,沿街的门罩装饰简朴,高出的马头墙丰富了街坊的空间。街巷均是青石或者弹石路面,街巷转弯有公用的古水井……” 老城南的历史应该从三国东吴算起,那时就有人傍秦淮河而居。三国时的秦淮河叫“小江”,呼应长江的“大江”之名。唐朝才称“秦淮”,才有了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沿秦淮河设十八坊,征调10万手工艺人安置在这一带,老城南的格局就此形成:中华门以东是夫子庙和贡院,往来皆鸿儒;中华门以西商铺林立,手工业发达:黑簪巷经营珠宝首饰,颜料坊则是丝绸业兴盛的标志……每条巷子都藏着悠长的历史。 黑簪巷:保不住的云锦机房 吉承叶一直相信自己的家能够保留下来。“大脚仙,咸板鸭,玄色缎子琉璃塔。”民谣唱出了南京的四宝。“玄色缎子”指的就是云锦。吉家所在的黑簪巷6号是至今惟一完整保存的民间云锦机户。吉承叶的叔叔吉干臣是1956年南京市政府为抢救织锦工艺,从民间找到的最后两名云锦老艺人之一。 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周学鹰是第一个发现吉家宅院价值的:“吉家如果保存下来,将是最能表现南京古城风貌和特色的民居建筑。砖石铺地、青砖灰瓦、马头墙高耸,中路有门厅、大厅、正房,后楼庭院深深,每个厅后墙都有砖雕门楼……雕刻精美而不繁复,曲线舒展,既不同于徽派建筑的张扬,又不同于苏式建筑的书卷气。” 而在吉家找到的云锦纺织机具,对南京的云锦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个要求:要有传人,要濒临灭亡需要抢救,要有历史佐证。南京织锦业鼎盛时期,民间机户有3万户之多,但现在却拿不出一个像样的民间机户的建筑遗存。 黑簪巷6号的保留对云锦申遗非常重要。 但是3月24日上午,黑簪巷6号的大门上被贴上一张强制拆迁通知书,一辆红色的挖土机也悄悄出现在门口。3月25日,吉家一家搬出了这座150多年的老屋。 和吉家宅院一起被拆迁的还有黑簪巷13号云章公所。这所建于光绪二十一年的宅院是当年的云锦交易之地。至今屋匾上“云章公所”四个大字之间,依稀可辨“楼”、“茧”、“业”等小字。 花了几个月时间用镜头、量尺纪录南城消失的周学鹰回忆:“在这次的拆迁中,更多像黑簪巷6号这样的老房子,数百年历史的古井,无数精美雕刻的门窗栏板、砖雕石础,连同明代初期就有的颜料坊、牛市、洋珠巷、铜作坊等几十个历史地名,恐怕将永远消失了。” 夫子庙:楼太高、霓虹灯太多 夫子庙是老城南的核心,也是在漫长的南城改造中文物专家最关心的遗产。 1947年到南京中央大学读书的潘谷西至今还记得当时秦淮河夫子庙一带的面貌, “秦淮河原来是一个靠船经营的旅游区,河的两边很繁荣,酒馆茶馆妓院等等,它是面向河道的。夫子庙一带,当时很荒芜,大殿被日本人毁了,只有河对面那个照壁和青云楼,其他的都是些乱搭建的房子,一楼是门面房,卖的都是些生活日用品,二楼住人。” 东晋建成的夫子庙地段繁华,命途多舛。1937年毁于侵华日军炮火,又经十年“文革”而面目全非。 到了1984年,南京二轻局想用夫子庙的名气搞商业开发,建一个新商场。当时的市长反对这一想法,要求由市里统一规划秦淮河风光带和夫子庙地区的建设。 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秦淮区用了6年时间,按照中国传统建筑形制恢复重建了文庙、学宫和贡院等古建筑群,并对贡院街和贡院西街实施改造,依据明清两代建筑特点,修复了秦淮河两岸河厅河房,限制污水排放,清除了河道淤泥。 据负责当年夫子庙规划改造工作的叶菊华(时任南京市建委总工程师)回忆,“现在的夫子庙建筑群考据以前的商业街的建筑风格复原,所以尺寸会比民居大很多。由于考虑到旅游的需要,为了容纳更多的游客,街道会建得宽一点,酒楼会建得高一点。” 到了1990年,以夫子庙为中心的秦淮河风光带建设基本完成。建成后的夫子庙如今已成为南京最重要的人文景观了。 作为古建筑专家,潘谷西当时也参与了夫子庙的改造设计工作,他认为建成后的秦淮河反倒没有了原来的味道。 “当时的改造主要是为旅游商业应用服务,它拆掉了以前的传统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用的建筑材料都是钢筋混凝土,外面再加点古建筑的外延和表面装饰。原来河两岸的房子的门窗都是朝河的,改造后门向马路背朝河。为了追求建筑的容积率,改造后的秦淮河变窄了,楼建得太高了,霓虹灯也太多了些。” 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夫子庙附近修复的“王谢故居”和李香君故居,王导、谢安两家是两个不同的大家族,但两个家硬是给合成一处“王谢故居”,摆在里面的桌椅陈设全部都是假的。为了旅游开发,李香君故居也搬到了此处,屋内陈设同样经不起推敲。 南门老街:最后的明清街区 1992年和2002年,南京曾经两度制定《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汪永平曾经参与并划了190公顷的保护区域。 1992年,为了疏缓交通压力,南京从保护街区中打通中山南路延伸线;以新街口为中心向外发散,历史街区被接连拆除。新街口往南的城南地区,1995年拆至白下路一线,1999年拆至三山街一线,今天已经逼近南门中华门;2003年拆除的邓府巷街区是城北地区最后一块明清古街区…… 到了2006年,汪永平寄望能“成片保存”的明清街坊已经连不成片了。 此次改造的对象是“安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内的七家湾、安品街、月牙巷、狗皮山、牙檀巷等,“内秦淮河环境风貌保护区”范围内的船板巷、牛市;“门西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内的钓鱼台、糖坊廊、长乐街;“门东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内的龙泉巷、剪子巷等12条街巷,总拆迁范围涉及5片历史街区、44条街巷、近1000座院落、十多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惟一让潘谷西感到安慰的是一个名为“南门老街”的项目规划。“南门老街”南起中华门东端城墙,西抵内秦淮东岸,北至长乐路,东至箍桶巷,和夫子庙连成一体,面积16.8公顷。根据公开展示的南门老街规划,南门老街将保留20条历史街巷、32处古建筑。 南门老街项目的负责人赵辰是潘谷西的女婿,曾经在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大学留学,现在任教南京大学。他参与修复的浙江庆元后坑木拱廊桥、昆明金兰茶苑均获得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 介入项目后,赵辰避免使用以前“滚筒式”和“剃光头”的改造方式,原封不动保留传统明清街巷的格局走向,对房子进行分类保留。地标式民居不仅保护外貌,连内部空间、结构材料也要保留;一般古民居保护其外形院落,内部朽败的材料、构建可以更换。对破败的建筑、搭建和多层住房,在拆除时插建与老街外貌相符的仿古建筑。 赵辰希望改造后的南门老街能够成为一个步行街区,限制机动车进入,让一部分老居民住在改造后的房子里,再把民间艺术、手工业作坊搬进老街,在此基础上发展民俗商贸、休闲、会展等行业,使得南城六百多年的生活传统能够延续下去。 但也有建筑师对这个方案有异议:“它的用途还是为商业、旅游开发服务,同时还插建了仿古建筑,南门老街只保留了一点老房子和传统街区格局,地价如此昂贵,建设当局还要赚钱,原来的老居民怎么可能让他们回来呢?” 不管怎样,赵辰负责的“南门老街”项目规划业已通过专家组的评审,建设部派驻南京的城市规划督察员韩汉民也对这个方案表示支持。
内秦淮河,从武定桥上看到一处正在开发的沿河建筑。卞宁/图
夫子庙附近钞库街38号的媚香楼,并不是当年李香君“素扇染桃花”之地。卞宁/图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