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为何如此有分量?

2011年06月01日23:23  金羊网-新快报

  

■现实和画中的富春山“一座山峰”

  ■罗青

  编者按:“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昨日上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情牵两岸的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历经三百六十一年的分割,前段《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与后段《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终于迎来“合璧”展出的历史性一刻。据了解,此展共分为两期,第一期展出四个单元,时间为6月2日至7月31日,其中第一单元即是民众最期待的合璧后的《富春山居图》。

  被称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为什么如此受人瞩目?台湾师大美术系所教授罗青对《富春山居图》的解读,几近还原式地呈现了这幅杰作诞生的来龙去脉。

  《富春山居图》是我自小就片段临摹过的名作,并亲自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观赏过多次。我的论文,没有对有关黄子久及《富春山居图》的外在枝节问题有所著墨,而是针对该图两个悬疑了数百年的内在问题提出解答。

  问题之一是,《富春山居图》乃黄子久晚年绘画成熟期的水墨杰作,以该图的长度及结构的复杂度而言,应该是一件数日即可画成的中幅手卷,不必拖延到四五年甚至七八年后,方才画完。

  问题之二是,如果把当代照片中的富春江色,与黄子久笔绘的富春山水对照,定可发现,二者相似之处甚少,不知此画与富春的关联何在,命题又从何而来?

  我们知道,《富春山居图》是元四家之一黄公望79岁时画赠好友无用师的手卷,是他晚年成熟期的巨作,笔法精炼劲健,墨韵层次丰厚,构图繁简适中,是一件看似一气呵成的水墨长卷。以黄氏当时的绘画经验与功力而言,少则五日,长则十日,不出一月,必可画完此卷。

  然他一拖3年,却一直没有急于完成。不过,画好的部分已是精彩绝伦,照人眼目,无用师忧心该卷遭人巧取豪夺,请求黄氏先在卷尾空白处题款相赠。照理说,黄氏在题跋后,应该顺手将全卷画完,了却此桩赠画心愿。然从字句上看来,作者丝毫没有乘势画完的意思,反而表达今后要慢慢“逐渐填札”,不断修补,显示了“长期抗战”的决心。从目前的资料看来,此画前后创作的时日,至少长达4年以上,有人甚至认为超过7年,小小一卷纯水墨、无设色的手卷,居然要耗费如此长的时间,实在令人费解。

  在此图问世之前,除了大幅壁画之外,没有任何一张或一卷画的创作时间需要如此之长。无论再大再长的作品,只要图稿完成,就一定可以按部就班地制作下去,一年半载,必可完成。清朝康乾时代的各种御制图卷,都比《富春山居图》冗长复杂得多,其制作的时间最长也不过三四年而已。《富春山居图》可谓绘画艺术史上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

  黄氏之所以需要如此长的创作时间来完成该画,问题不在于“外在”创作环境与绘画技术,而在于“内在”美学目标及思考模式的发展与转变。他一反成法,在他的画论短文《写山水诀》中率先指出绘画要如作文写诗:“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然后他又主张作画应“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又强调“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他提倡笔墨必须多层“糊突其法”,结构也要“随机应变”,无有定稿。

  此论一出,宋代以前的墨法笔法成规完全遭到推翻,中国墨彩绘画中,修改补充式画风,于焉开始。为了追求画卷中的浓墨淡墨,前后相互呼应,黄子久力主反复修改补充式的笔墨,追求画面前后上下多层次的对应关系。而《富春山居图》也就成了中国墨彩绘画史上第一卷修改补充式的山水典范杰作。

  《富春山居图》中的山岭,在起伏的节奏上,与实际的山景出入不大,都是典型的江南峰峦,轮廓柔和,起伏和缓;然画中山岭的造型,比照实山,乍看之下,有很大的差异,完全不类。画山与真山主要的不同点在于画的山头堆满了巨大的怪石,而与远观的实景看似毫无关系。

  这种在山头堆满石头的画法,源自于董源,史称“矾头皴”。黄子久在借用时,并没有照抄,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把董源的圆形“矾头皴”,改为方尖式的巨石,让“矾头”以变形之姿,反映画家胸中不平之气。

  富春山色,隔岸远观,轮廓平滑,毫无峥嵘之态,待上山近看,方知山头多有嶙峋大石,只是全被树木遮蔽,远观根本看不出来。黄氏晚年自号“一峰道人”,当与他居处附近的山色有关。我得缘亲访其富春居所后的“一座山峰”,果然在林木掩映的山上,有许多嶙峋怪石微露头角,傲然挺立。证之画卷,可谓得以传画家之神。

  在中国墨彩画“抒情山水”的传统中,《富春山居图》可谓上承王维、董源、“二米”与赵孟頫的艺术探索,下开王蒙、倪瓒、陈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涛……直至黄宾虹、余承尧的笔墨道路,承先启后,是一件转折点式的伟大抒情山水杰作。

  (据《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责编: sunny)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