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音乐 > 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专题 >正文

三分天下百弦琴 世界扬琴三大体系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6:53 新浪娱乐

  中国乐器中,扬琴是唯独兼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器。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广阔,品种繁多,遍及欧、亚、美、非与大洋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扬琴艺术,它既是各国传统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深植于民族方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活的"机体"。从宏观的多元的历史背影、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着眼,结合扬琴本体的传布演变、形制构造、译名词意、演奏技巧、风格特点等各方面进行纵横立体的比较研究,世界扬琴的传布与分支,可分三大体系:即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和中国扬琴
体系。

  欧洲扬琴体系 ,欧洲扬琴体系包括所有欧洲国家和从前欧洲殖民地的北美洲洋洲在内。扬琴的名称主要有德西马(Dulcimer)、萨泰里(Psaltery)、海克布里(Hackbrett)、欣巴罗(Cimbalom)等。   

  德西马的名称主要通用在英语国家,来自希腊文和拉丁文。公元1139年在土耳其拜占庭的一本象牙雕刻书的封面上就有德西马的记载,这是至今发现德西马最早的图片。德西马的前身,是最早流传在亚洲用拨指或羽管拨弦而发音的萨泰里琴。中世纪时这种琴由朝圣者和十字军带回欧洲,一路是从阿拉伯到北非,再至西班牙又向欧洲南部流行;另一路是从阿拉伯向土耳其及欧洲东北部流传。就在土耳其拜占庭,人们将原来的拨弦改变为手持木槌击弦的发音方式,琴体演变为梯形箱,德西马这一敲击乐器在12、13世纪始成扬琴之型,向欧洲各国流传。   

  萨泰里来自希腊文,意为"拨弹"。既指拨弹的箱形乐器,也指槌击的梯形扬琴,名称具有复杂的多意现象并用于西欧国家。海克布里是德语国家对扬琴的称谓,还胜于瑞典、丹麦、瑞士语。 欣巴罗通过于东欧扬琴的称谓,来自希腊文,专指敲击乐器。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等都采用同一词的变体。   

  欧洲扬琴有着悠久历史,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扬琴一直流行于欧洲社会各个阶层而成为一种时髦乐器。在古典乐派时期,欧洲扬琴出现崛起和兴盛的景象,专业作曲家创作了不少扬琴奏鸣曲、协奏曲及重奏曲,扬琴还成为东欧民间乐队和吉普赛乐队中的重要的乐器。19世纪,随着欧洲音乐史巨大变革的到来,以乐器制作改革为先行,作曲家的专业创作为主导,深植于民间为基础,迎来了欧洲扬琴的现代复兴。李斯特首先在《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的管弦乐中采用了改革的"音乐会扬琴";科达伊在交响组曲《哈利.亚诺什》中,巴托克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第一号狂想曲》中均配写了重要的扬琴声部;斯特拉文斯基不仅喜欢演奏扬琴,还至少在他的三首作品中写进了扬琴声部。近半个世纪以来,欧洲不少作曲家在歌剧音乐和管弦乐作品中使用了扬琴,东欧的不少现代作曲家,如哈巴(捷)、兰奇(匈)、派尔(匈)等先创作了一批扬琴协奏、重奏、独奏与奏鸣曲;涌现了一批著名扬琴演奏家,如匈牙利的拉齐、福碧,罗马尼亚的达版尔,西德的查泼夫等。在美国也出现过扬琴流行的全盛期,自1924年起,亨利福特的美国早期室内乐队,由扬琴、小提琴、低间提琴或大号组成,定期在电台播音,发行了大量的唱片。欧美各国还举行各种扬琴音乐节的会演娱乐活动,扬琴音乐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得到兴旺发展。   

  欧洲工业化的到来,也为乐器工业的发展和扬琴的制作改革提供了优越条件。18世纪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指令,给予盘塔林.海本斯特里改革设计的大扬琴命名为"盘塔林扬琴",它非常成功地迎合了宫廷音乐的风格,扬琴的设计制作者于1714年被命名为"盘塔林手"而召进德累斯顿宫廷。1874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司空达"家族设计制造出第一台"音乐会大扬琴",它为欧洲扬琴的现代复兴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改革与潜能。它的特点是琴体大,音域宽(包括全部半音 四个八度),音量大,能任意转调,设制音器踏板,琴码两侧为五度音程关系,击弦的琴槌常用较硬的木槌为主,也有用藤质或钢质的,槌头常垫着较厚的毡子。发音浑厚恢宏,演奏具有浓烈的欧洲音乐风格和润饰特征。   

  西亚――南亚扬琴体系   西亚――南亚扬琴体系,处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次大陆文化背景中,包括几乎所有西亚国家、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及克什米尔地区等。阿拉伯――伊斯兰间乐流传的地域横跨欧亚大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对世界音乐都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西亚曾被认为是扬琴最早的发源地,但至今在阿拉伯和波斯有关音乐文献中尚未发现这方面的考证。这一体系的扬琴通称"桑图尔”(Santur),来自波斯语,意为"百弦"。另据《格罗夫音乐大辞典》的说法,桑图尔与萨泰里同源,来自希腊语(Psallo),相传"是在17世纪到达伊朗,可能曾通过了土耳其"。   

  波斯音乐有着古老的传统,宫廷音乐在伊朗是世代传承的,每逢宫廷加冕典礼、宴会及传统节日等庆祝活动,都要举行音乐歌舞的表演。据史籍记载,在18世纪末法特赫.阿里王执政后的庆祝新年音乐演出中就有桑图尔的演奏。另外在为他儿子举行的宴会中,使用了由桑图尔、卡曼恰(弓弦乐器)、达尔布卡鼓和手鼓等组成的乐队。桑图尔在伊朗古典音乐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伊朗木卡姆乐队,即兴演奏达斯塔加赫套曲及伴奏艺术歌曲。桑图尔演奏家侯赛因.马立克精擅即兴演奏伊朗木卡姆套曲,他的卓越技巧和深刻表现,被誉称为现代伊朗杰出的音乐家。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很多篇幅描绘了伊拉克古典音乐的美妙优雅,虽然它是纯粹的阿拉伯音乐,至今仍保持伊拉克鲜明的特色和个性。桑图尔在伊拉克是广泛流传的乐器,现在电视台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播放扬琴演奏的节目。它是伊拉克"巴格达乐队"中的主要乐器,这种乐队由桑图尔、交兹(即来巴卜,弓弦乐器)、督木布克(带长颈的小鼓)组成,并与歌手及合唱队共同演出伊拉克木卡姆套曲。巴格达乐队经常在大城市的音乐会、茶室及私人家庭表演。它为繁荣伊拉克人民的音乐生活和提高伊拉克的音乐水平作出不少贡献,成为伊拉克最著名的"东方乐队"。   

  在土耳其、叙立亚、亚美尼亚等高加索地区的国家,扬琴在当地的传统民间音乐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民间乐队的主要乐器之一,也常为各自的民族歌舞和民间唱诗伴奏。   

  南亚的扬琴历史较短。伊斯兰音乐,特别是乐器,流传到东方各地,首先是从印度开始的。由于印度的古典、佛教音乐的传统力量很强,在接受伊斯兰音乐影响的同时,印度在中世纪形成独自的音乐,直至今日仍被称为印度斯坦音乐。这一地区的扬琴,因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传统的旋律格式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扬琴这一固定音高乐器能灵活适应印度音乐中声乐性的间腔变化的需要。印度作曲家阿希舍.汗的新作《拉加马拉》,采用桑图尔与弦乐四重奏的形式,由普兰纳舍.汗独奏桑图尔,被誉为印度现代音乐成功之杰作。   

  西亚――南亚扬琴的形体较小,音域较窄,采用单个活动音码便于临时移动变音,左码两侧为八度音程关系,设两排码,每排码有九至十三个音,音域约三个八度,用较轻木槌击弦,音色响亮而空旷。西亚――南亚体系的所琴因音乐的律制调式体系比较复杂,如阿拉伯音乐的二十四平均律,印度音乐每八度中有二十二个音,以及富有即兴演奏的特点,形成了和欧洲及中国扬琴完全不同的异国情调与神奇色彩。

  中国扬琴体系   中国扬琴体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蒙古、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扬琴的名称都来自汉语"扬琴"的音译,中国扬琴的名称还有洋琴、敲琴、瑶琴、蝴蝶琴、铜丝琴等。至今发现中国扬琴最早的史籍记载,是在喜名盛昭所著《冲绳与中国艺能》一书记载: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札至琉球 ,在唱曲表演中使用了扬琴(瑶琴)。说明起码在17世纪扬琴已传入我国沿海地区。从这地区扬琴的形制来看,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扬琴甚为相似。16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刚可渡过太平及大西洋,这时大批传教士、商人、水手来到广东、澳门一带。可以认为扬琴是从欧洲远渡重洋传入中国沿海地区的。《清稗类钞》曾记载:"盲女弹唱,广州有之┅┅佐以洋琴,悠扬入听。人家有喜庆事,辄招之。"可见当时广东的歌妓多携带扬琴,应召度曲,自弹自唱,卖艺为生。随着地方戏曲和曲艺音乐的形成与兴起,扬琴也被用作伴奏乐器。如四川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贵州文琴、云南扬琴、北京琴书、粤剧、潮剧、闽剧、吕剧、沪剧、越剧、扬剧、汉剧等都使用扬琴。清末民初,随着民间传统器乐的发展,扬琴也被吸收到不同的器乐乐种的演奏形式中去。经过前辈乐师的不断实践与积累,扬琴艺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流派与地方风格,拥有各自优秀的传统曲目、代表人物、传承关系与演奏特色,并为本土及处界的群众所喜爱和承认。其中最有影响的传统流派是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它们的共通点是地方性(以其不同的发源地而冠称并区分其地方风格)、乐种性(根植于不同的民间乐种衍化而成)、民俗性(反映民间生活习俗、乡土风情、喜庆集会、通俗自娱)、雅集性(业余或半职业性的社团、乐会、群体、严谨的师承关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广东扬琴擅长以多种润饰加花的竹法,将旋律烘托得非常华采爽朗、活泼明快,它和高胡同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本世纪来涌现一批广东音乐扬琴家:前辈严老烈创编的《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是广东音乐扬琴最早的独奏佳作,并由罗绮云、吕文成于30年代初首先录制独奏唱片;丘鹤俦于20年代起编著出版了《弦歌必读》、《琴学新编》等书,提出了"竹法十度",是广东音乐扬琴最早研究演奏技法特点的理论,他还创编了《娱乐升平》、《狮子滚球》等乐曲,陈德钜、陈俊美也撰写出版广东扬琴演奏法并创编扬琴曲《春郊试马》、《塞外风声逐马蹄》等,他们都为广东音乐扬琴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江南丝竹是长期流传在江浙、上海地区的民间器乐艺术,扬琴在合奏中有"一捧烟"的融合作用。江南丝竹扬琴以细腻优雅、流畅悠远、韵味隽永而著称。丝竹扬琴前辈任悔初(李鸿章之婿)首先将丝竹乐曲《三六》、《中花六板》改编为扬琴独奏曲,于30年代灌制了唱片,并最早致力于扬琴改革,为江南丝竹扬琴的一代宗师。和他同时期的琴家还有张志翔、俞樾亭等人。   

  四川扬琴是在四川琴书中发展起来的,早在1803年的 《锦城竹枝词》中就记载了演出的盛况,扬琴是四川琴书是的主奏乐器,被称作"骨架"。四川琴书由唱腔和器乐曲牌两部分组成,器乐曲牌是在特定情节中为表现内容、渲染气氛而用,其中《将军令》、《闹台》等成为广泛流传的扬琴独奏曲,具有刚劲浓烈、激昂粗犷的气质,擅长运用咕噜音、浪竹、压竹等特有技巧。四川琴书拥有一批扬琴高手,尤以李德才的演奏和唱腔的造诣最为高超, 他在30年代首先录制了《将军令》的独奏唱片,在全国曲艺界享有盛誉。四川扬琴名手还有李联升、易德全等。   

  东北扬琴是民间艺人在扬琴与东北民间音乐广泛结合的艺术实践中创立的,赵殿学就是这一流派的开拓者,他的高足王沂甫则对乐北扬琴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以吟揉滑颤的独行技巧而著称,代表代品有《苏武牧羊》、《汨罗江上》等。此外,还有潮州弦诗、山东琴曲、新疆木卡姆、内蒙二人台等的扬琴音乐,都各具浓郁的民间风格与地方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扬琴在制作、演奏、创作、教学、研究各方面都取得空前的发展。律吕式大扬琴、各种五二多码并列扬琴等的制作改革,使它既胜任合奏、重奏,并成为富有表现力的独奏乐器。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吸收姊妹乐器的优点,借鉴西洋技术的长处,广纳兼蓄,融会贯通,中国扬琴演奏的传统技巧、常规技巧和创新技巧,已综合发展为十大类,它们是:单竹、齐竹、轮竹、颤竹、滑抹、揉弦、拨弦、抓弦、点弦与装饰音类。它不仅保留了原来明快流畅、热烈奔放的演奏特点,也适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歌唱性旋律及柔婉细雅的内心境界。   

  扬琴音乐创作也呈现了一批富有民族性、风俗性、哲理性的新作品,开创了新的演奏形式。如扬琴协奏曲《海峡音诗》、《飞瀑》。扬琴乐队合奏《川江音画》,扬琴与打击乐《林冲夜奔》,扬琴与管弦乐队《欢乐的火把节》、《月夜清水江》以及采用现代作曲支法的"新潮"作品《觅》、《寂》、《双阙》、《幻想曲》等。   

  中国现有九所音乐学院,还有众多艺术院校和师范相继开设了民族器乐专业教育,扬琴专业教学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教学建设和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师资及演奏人才。当前,世界正面临着又一次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和交汇。我们要把中国扬琴放到世界这个开放性的大环境中去,寻求新的交融也发展。唯有这样,扬琴艺术才能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并为自己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魅力。项祖华

评论锦瑟华年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