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平:《成吉思汗》是我音乐思维的惯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17:15  中国音乐报

  十三个乐章组成,融入了马头琴、呼麦、长调等蒙古特色,以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为主题,这就是即将要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的长篇音乐史诗《成吉思汗》。它的作者就是我们熟悉的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心血之作即将上演,忙碌在所难免,在记者几次的预约下,终于得到了一次与他侃侃而谈的机会。 

  我选择《成吉思汗》

  2006年的8月份,我在长椿街散步的时候,接到了内蒙古那边的电话,为了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想约我写一部音乐作品。当时就给了两个题材让我选择,一个是嘎达梅林,一个是成吉思汗,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伟大英雄的题材我比较感兴趣。儿时的时候便有一种特殊的英雄情结,弯弓射雕的英雄气概让所有人为之倾慕。

  一直到06年年底,内蒙古歌剧舞剧院的领导拿着一个剧本与我在北京会面商谈音乐创作的事情,我当时就推翻了采用剧本的方式,历史情景更适合用歌剧的形式来展现。而我更倾向于做一部大型的音乐史诗,因为我觉得在历史上如此伟大的一位传奇式人物,用歌剧的方式似乎有一些单薄。

  后来,内蒙古自治区的文联副主席、诗人阿古拉泰也参与了进来,我给他提建议最好的能找到灵感的方式就是去成吉思汗的陵墓,当年成吉思汗去世之后,当地的土尔扈特人为他守陵,按照他们的风俗,成吉思汗的陵墓就犹如他们的蒙古包一样来回迁移,几百年来,这位传奇人物的陵墓一直就在现在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上。虽然历史上关于成吉思汗陵墓的问题有过几种说法,但是站在我的角度去分析,留在鄂尔多斯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鄂尔多斯这四个字的汉语意思也是“宫殿多的地方”。所以,那次去鄂尔多斯的感受也最深,使我认识到了这位英雄式人物传奇的一生。

  无障碍式描写

  这次执笔《成吉思汗》的阿古拉泰对于这部音乐史诗的创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但他是一位不太会说蒙语的蒙古人,很奇怪。为了写这部作品,他把自己关在一家小旅店里,重新翻阅大量蒙古民族的历史书籍,最后终于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在我的“要挟”下,阿古拉泰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写了一个剧本给我看,最起初的时候,这个本子里面并没有让我找到自己最动情的那个点,也可以说是最能勾起我创作冲动的那个点,最后经过反复的斟酌与修改,自己的思路也做了调整,我的创作也随之开始了。

  但是摆在我面前的困难很多,首先成吉思汗来自少数民族,我本人对蒙古文化的了解肯定没有多么深厚,其次他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如何准确的去表现一个伟人对我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毛主席曾经用“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经典语言来形容这位英雄,但是别忘了,那是在英雄主义的年代里。在如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我们选择用怎样的情怀去解释这位伟人在现代人心目中的地位?我觉得应该采取一种极其浪漫的方式去表现。刻意忽略了那种过重依赖历史事件与历史场景的描写,以更浓重的笔墨来渲染一种艺术感觉,去表现一种人类的生命精神。

  十三是个吉祥数字

  整部作品有十三个乐章,包括序曲与尾声一共有十五个部分。序曲部分我把它称为“敬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长生天”。为什么选择采用十三个乐章呢,因为在蒙古族的风俗里面,十三这个数字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吉祥的数字。首先我用一段朗诵配以马头琴的琴声作为开始,追溯了额尔古纳作为蒙古的起源。接下来是骏马奔腾,青少年的成吉思汗骑马、摔跤,与蒙古族的其他少年一样,意气风发。随着音乐的流淌来到“弯弓”一段,借此展现成吉思汗的一种理想,征服草原,让草原上的人民永远不再分离。“彩虹”一段与“弯弓”一段行程鲜明对比,比较抒情。完了之后是“寄托”,所谓英雄就是担负起一个民族生存下去的义务,有一种责任在肩。上半场结束的乐章落在“飞翔”一段,整个上半场为“一代天骄”。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