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神童”陶康雷专访:我讨厌天才这个标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5日15:27  外滩画报
“音乐神童”陶康雷专访:我讨厌天才这个标签(2)

陶康雷

  弹着弹着,陶康雷发现自己与生俱来地热爱现代音乐,“我是慢慢地摸索着找到音乐上的最爱的,而不是来自老师的硬性要求。我喜欢伯恩斯坦、科普兰、约翰·亚当斯等美国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另外,陶康雷视演奏活着的作曲家的作品为己任,“我相信,这种音乐的传承是每一代演奏家的责任,我常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现代曲目”。如果遇到曲目理解上的困难,陶康雷更愿意自己解决,因为早晚只能靠自己。

  7岁时,陶康雷开始在小提琴上随意地拉出一些曲调,但却不知如何记下来,芝加哥艺术学院的马修·哈戈(Matthew Hagle)成为了他的启蒙老师。如今,陶康雷在纽约师从克里斯托弗·提奥法尼迪斯(Christopher Theofanidis)学习作曲。陶康雷说,作曲似乎更多是凭感觉,有时候很吃力,但结果写下来的往往比预期要好。老师们也很鼓励他,教学更像是在互相探讨。他规定自己每天作曲两个小时,不一定要写,但一定要在书房里进行研究。

  尽管母亲曾透露他热爱阅读,但谈及最近看过的书,陶康雷只能很努力地回忆起一本“关于一条狗”的小说,故事似乎很有后现代色彩。不过也许是遗传了父母的理性思维,相比美国儿童热衷的科幻小说、漫画,陶康雷称自己更喜欢非虚构类作品,比如历史人物传记或自然科学。

  出人意料的是,陶康雷的父母都不是搞音乐的,甚至极少接触古典音乐。他的母亲丁敏芳在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学系教书,据她回忆,怀上陶康雷时,她刚去哥大,正是最紧张的时候,根本没空进行什么胎教。当陶康雷的老师告诉他们这个孩子是“音乐天才”时,他们都惊呆了,“‘天才’竟出在我们家”。然而培养“天才”却不是那么容易的,陶康雷到世界各地演出,父母必有一人得跟着,因为根据美国法律,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出国需要父母陪同。丁敏芳说:“虽然现在经济上已经有回报了,但是培养一名‘天才’,必须付出无与伦比的心血,就怕耽误了他。”

  作为具备“特殊技能”的天才儿童,陶康雷的童年生活无疑与众不同。除了周六去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学习音乐理论,并跟随学院大学部钢琴系主任尤希维德·卡普林斯基(Yoheved Kaplinsky)女士学习钢琴外,大多数时间,他必须独自呆在家里自学,靠上网进行远程教学,并定期在线考试。记者问陶康雷母亲他的日常安排,回答却是“不知其详”,“陶康雷5岁就开始接受这类非常规教育,但从小就很会安排时间,平时他在家干嘛,练什么曲子,是拉小提琴、弹钢琴还是作曲,我们也不太过问”。与大多数野心勃勃的中国家长不同,陶康雷的父母似乎更倾向于“放任自由”。和茱莉亚音乐学院主席约瑟夫·波利希(Joseph W. Polisi)一样,丁敏芳也表示:“最重要是他能在音乐中得到快乐,我们不会逼他,现在唯一的担心是怕演出压力太大,让他有精神负担。”

  不过,陶康雷自己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紧张。演出完在沪逗留的几天里,他没有急着去爷爷奶奶家拜访,相反却是早早起床,带着琴谱到大剧院的休息室练琴,一天也不愿落下。被问及为何不给自己放个假,陶康雷笑着说:“其实今天已经比平时起得晚了,已经很幸福了。”很难想象这一切都是别人强加给他的负担,因为陶康雷显得很陶醉。结束采访后,他甚至按照记者名片上的联系方式发了一封邮件,表示很高兴能彼此交谈。这份成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13岁孩子所能拥有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