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十年前曾经抱着卡带录音机听歌的中学生,不认识李春波,没听过《小芳》,不会唱《一封家书》,就像今天的年轻人不知道周杰伦一样可笑。在这个喜新厌旧的舞台上,在选秀活动、SP彩铃围追堵截的今天,你或许有充分地理由来嘲笑一些老掉牙的过时歌曲,却永远不能否认其为我们带来的真挚感动。如果遗忘是不可避免的,那让我们再一次缅怀曾经流淌过你心田的那个片刻。这,不仅仅是李春波个人的半生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
南都周刊编辑:李瑞强
百家讲坛
第三十九期
对话人 宋寻
李春波个人简介
李春波,中国城市民谣的领军人物。先后出版、发行过5张唱片。凭借《小芳》、《一封家书》在1993年和1994年流行乐坛创下辉煌的成绩,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销量突破百万,并获得全国三十多家电台音乐排行榜的冠军。他以朴素、平实、口语化的民谣风格音乐在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占据代表性的地位。《一封家书》之后,李春波急流勇退,淡出了歌坛,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导演专业。2002年推出了他导演的处女电影《女孩不哭》,近期准备把十多年前的代表作《小芳》改编成40集的电视连续剧搬上银幕。
民谣歌曲的创作源于知青情结
“在90年代初,我的音乐是对知青文化的一种回顾”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1993年,《小芳》红遍大江南北。随着《小芳》的出现,《一封家书》的火热,中国流行乐坛兴起了一股“城市民谣”的热潮。《小芳》、《一封家书》等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在当年特定的环境下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和喜爱。从此,“城市民谣”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音乐形式,而不再只是躲在乡村角落里的无名歌谣。
南都周刊:《小芳》和《一封家书》的出现,掀起了“民谣”热潮。当时中国流行乐坛并没有同种类型的音乐,你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什么呢?
李春波:没有。虽然我也想与众不同,但是并没刻意要去追求风格。我并不在乎别人说我的歌是民谣、摇滚还是布鲁斯,我也不追求这些形式。其实这不仅并不重要,而且也没什么意义,我唯一在意的是听众是否喜欢。不管什么风格,只要能打动人就好。音乐应该是轻松简单的,不用去挖掘太多含义。我想这两首歌走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是什么风格的音乐,而是因为它朴素、真诚,引起了很多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的共鸣吧。
南都周刊:当时为什么创作的大部分歌曲都是以“知青年代”作为背景呢?
李春波:我家里有好几个知青,我受他们影响挺多的。那一代人没有权没有势,先后经历了下乡、下海、下岗。在上山下乡的特殊生存环境里,造就了他们独立的生存意识。90年代初,我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对当时文化的一种回顾。
南都周刊:当时这种新颖的音乐形式出现的时候,大家的反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