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春波忆《一封家书》坦然面对低谷(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1日15:19  南都周刊

  李春波:《小芳》出来的时候,被评论说是“词口语化,吐字方式不标准,演唱相比音乐学院出来的歌手要粗糙”。尤其是《一封家书》争议更大,很多人说:“一封信也可以成歌?太奇怪了。”但是大多数还是接受的,记得《一封家书》还没正式发行时,唱开了一个“新歌试听会”,结果效果出奇地好。唱一句,台下就鼓一次掌。还热烈要求我返场多次。所以我觉得其他都不重要,只要自己喜欢就好,表达出真情实感,就一定会找到共鸣。

  广州乐坛当时处于辉煌时期

  “当时的香港乐坛虽繁荣,但他们还是有一些自卑”

  当《小芳》横空出世之时,香港亚洲电视台带着浓厚的兴趣,派出采访组跟踪李春波,因为他们不相信《小芳》在广州打败了所有的引进版歌曲,成为广州第一畅销带,但事实却让香港流行乐坛这帮妄自菲薄的人自惭形愧。不过,广州流行乐坛当年的辉煌是无法复制的。在盗版碟大行其道、音乐作品质量不高、歌手素质低下的今天,回忆当初,曾经显得如此美好。

  南都周刊:10年前你的《小芳》打压了不少香港流行音乐,你觉得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李春波:必然。就算没有《小芳》,也会有别的音乐。这也是源于当时内地流行乐坛的迫切需要。

  南都周刊:那时候,你一张专辑的制作费大概是多钱呢?

  李春波:10万左右。相当于高成本制作。

  南都周刊:1993、1994年,正好是广州乐坛辉煌的时期,音乐环境和氛围都相当不错吧?

  李春波:当时的音乐环境确实特别好,氛围很浓。大概在1992-1994年,圈里流行举办“新歌试听会”。其实就是许多音乐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展示、切磋音乐作品,还会有乐队现场弹奏。大家会很中肯地给予评论,提出建议。那时候,音乐人跟媒体人的关系也特别融洽,就像朋友一样,彼此离不开,跟现在完全两样。私下里,媒体对我们的作品也是褒贬不一的,但是一旦以铅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内容。电视台好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兴起播放MTV。广州音乐人还会定期和香港音乐人开研讨会。

  南都周刊:“研讨会”是什么样的内容呢?那时候香港音乐人对内地的音乐是什么态度?

  李春波:所谓“研讨会”就是两地的音乐交流,大家互相学习嘛。我见过的香港音乐人,都比较资深和老牌。像黄霑谭咏麟梅艳芳这些人,态度很谦虚,也很会说话,而且也对当时内地的原创音乐大加首肯。不过我感觉他们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瞧不起内地音乐人的,时不时会表现出一些高人一等的姿态,毕竟当时的香港乐坛多繁荣啊。但是他们自信的同时,又有一点底气不足。粤语歌虽然能火,但是大部分都是翻唱日本的,本土的东西还是太少,所以自卑是难免的。

  南都周刊:据说你当年的卡带能卖出一百多万张,演出更是不计其数?

  李春波:是的。那时候我每天的安排就是早上五六点起床,然后坐飞机去一个地方。一般在上午之前到达,下午媒体采访,晚上开始演出。12点左右完,然后吃消夜。一般一次行程是七八天时间,一天一个地方。每场的演出费基本上都是几万块。那时候全国各地都搞过“南国歌星演唱会”,每次都是拉一大帮广州的歌手过去,毛宁杨钰莹甘萍什么的,大家以前经常在一块儿演出。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