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中旬至2月初,由“吴氏策划”推出的“2009年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在慕尼黑、不来梅、卢采恩、维也纳等欧洲7座城市进行巡回演出。这一活动从1998年开始,当年演出的第一站也是唯一一站是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由中央民族乐团陈燮阳带队,当时曾在国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今年安徽民族乐团的巡演,已是第12年了,虽不再是稀罕事,可这一活动却成为欧洲人每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记者◎李晶晶
到达慕尼黑这一天是1月23日,还有两天就要过大年了。安徽民乐团这次巡演的第一站是慕尼黑,时间定在大年三十那天。演出前的空隙,“吴氏策划”安排大家去了莫扎特、卡拉扬的老家萨尔茨堡。
慕尼黑不眠夜
灰白蓬松的头发、黑色羽绒服、牛仔裤、双手插兜,步履轻快……
“Masters!”我没经大脑地喊了出来,小泽征尔心情极好地回应着。这位已经70多岁的音乐大师似乎正在享受着萨尔茨堡带给他的这份难得的悠闲与清静,他正要去一家名叫“福乐”的中餐厅吃午饭。巧的是,我们刚从那儿离开。
消息传开,已散到各处游览的安徽民乐团的姑娘小伙们,呼啦一下不知从哪钻出来,全都跑回餐厅。小泽征尔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他没闹明白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么多人。“每年新年的这段时间,都会有一个中国的民乐团来这边演出。今年是第12年,这是安徽民乐团,他们希望能和您合影。”显然饭店老板娘对小泽征尔和民乐团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后来得知,差不多每年这时候,小泽征尔都会来这家餐厅吃两次饭,这个习惯从他当上维也纳歌剧院常任指挥后保留至今。
小泽征尔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指挥家了,他出生于沈阳,在北京度过童年,成名后与中国音乐界有着密切的交往。20世纪70年代末,曾连续4次访华,两度指挥中央乐团演出……2008年由他指挥了国家大剧院的第一场新年音乐会。自然,大家如愿地和小泽征尔留下了合影。离开时,安徽民乐团邀请他去观看大年夜在慕尼黑Herlulessaal Concert Hall音乐厅的演出,遗憾的是那天小泽征尔自己在柏林也有一场为纪念门德尔松的演出。
离开餐厅,穿过萨尔扎河(盐河),便到了河左岸的老城区。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它在德语里称“Salzburg”,意为“盐堡”。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755年,因附近的盐矿和城堡而得名,萨尔茨堡主教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垄断盐的销售。然而对于当地人来说,萨尔茨堡,真实而最大意义上是象征着“音乐之声”,因为这里有莫扎特、卡拉扬,还有进行了近90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将“盐堡”变成文化、艺术的活动舞台,这一构思来源于天才戏剧指导和电影导演马克斯·瑞恩哈德(Max Reinhardt)。之后在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指挥家法兰兹·沙尔克、诗人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和舞台设计家阿尔弗雷德·霍勒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使音乐节这个博采众议的构思得以实现。
1920年8月22日,以大教堂为舞台背景,导演马克斯·瑞恩哈德将雨果的《每个人》(Jedermann)搬上舞台,萨尔茨堡艺术节在这一刻诞生了。直至今日《每个人》依然是艺术节的压轴节目,德语国家里最好的演员都以能在剧中富人之死一幕里塑造“每个人”这个角色为荣。1925年至1927年间艺术节歌剧院(即今天的艺术节小歌剧院)的建造则为艺术节提供了专业的演出条件,演出剧目也随之增加,萨尔茨堡由此成为齐聚那个时代最好的导演、指挥家、歌唱家和演员的艺术中心。
“新年快乐!”当安徽民乐团的演员们亮相于舞台上时,1000多名观众用中文齐声喊道。演出的这天恰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因此在演出开始前,观众们便跟着德语区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已经70多岁的Gerhan Schnid-Thiel练习了好一会“新年快乐!”其实他也是下午排练时才学会的。刚上台还明显紧张的演员们,在这种气氛下放松了许多,观众看上去似乎比演员更有经验。“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在慕尼黑的演出这是第6年了,对于每年来的民乐团来说,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而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他们对中国的民乐的了解甚至多过中国人。
慕尼黑这个城市,拥有慕尼黑巴哈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这些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以至于观众的欣赏水平之高,能令所有来到慕尼黑演出的音乐家们会有种遇知音又不敢等闲视之的感觉。
安徽民族乐团此次演出的地点,就是在皇宫内的赫尔库勒音乐厅。这个音乐厅乃是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当年居住的地方改建,并以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尔库勒命名,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巴伐利亚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季均在这里举办。“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现在也成为这里一年中不可少的音乐会之一了。第二次返场的曲目是《慕尼黑的啤酒屋》,音乐响起,满堂喝彩、欢笑,也许这是慕尼黑人第一次听到用二胡、琵琶、唢呐等乐曲吹奏出他们最熟悉不过的音乐。“你知道吗,这首曲子的诞生地和现在演出的音乐厅只有5分钟路程。”一位德国观众握住我的手说道。
瓦格纳、卢塞恩与KKL音乐厅
“卢塞恩音乐节日益庞大起来,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卢塞恩艺术及会议中心已经不能适应快速成长起来的音乐节。于是市政府向全社会筹集资金,并且征集新的艺术及会议中心的设计方案。”芭芭拉(Barbara Higgs)是卢塞恩音乐节的公共关系总监,晚上她将会和我们一起去观看“2009年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巡演已经进入到瑞士卢塞恩一站了。“今晚乐团演出地点就在KKL(Kultur-und Kongresszentrum Luzern)。这是我们1995年开始修建的,耗费5年时间完成的新文化和艺术中心。自从它建成后,每年的8月中旬到9月中旬举办的卢塞恩夏季音乐节,便以KKL为中心,同时在各个分会场举办音乐节。”芭芭拉只要一说到音乐节和KKL的时候,就容易兴奋起来。
卢塞恩位于瑞士中部,早在罗马时期,它还只是一个没有几户人家的渔村。那时为了给过往的船只导航而修建了一个灯塔,因此得名卢塞恩,拉丁文便是“灯”的意思。公元700年左右圣莱奥德伽尔建立本笃会修道院,此后卢塞恩便逐渐发展起来,13世纪又因圣格塔鲁山口通道的开通,使其成为意大利与北欧之间相互交流贯通的要道。
“卢塞恩音乐节的最初诞生,与瓦格纳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这么说,瓦格纳在卢塞恩的地位就如同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地位一样。”芭芭拉说,“整个卢塞恩人口不过6万左右,我们建造一所能容纳2000人的音乐厅,同时还有另外的卢塞恩厅和艺术博物馆。音乐与艺术绝对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瓦格纳流亡期间,居住在卢塞恩近郊的特里伯森,可以说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美的一段时间。《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后两部《齐格弗里德》与《众神的黄昏》都是在这里创作出来。1869年瓦格纳与柯西玛的儿子齐格弗里德出生,瓦格纳为此兴奋不已。第二年,为庆祝柯西玛的生日,瓦格纳写下了管弦乐《齐格弗里德的牧歌》。12月25日柯西玛生日当天,瓦格纳自己指挥15名音乐家为柯西玛演奏,这个曲子首次公演。“很多史学家将这次演出视为是卢塞恩音乐节的最早雏形。”芭芭拉说。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