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民乐的12年慕尼黑之旅(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4日15:31  三联生活周刊

  KKL临湖而建,正前方有一个巨大的喷泉,两旁也引水而入。阳光晴好的时候,粼粼的波光会清晰地映照在它顶部别致的金属薄片上,给人以水天一色、焕然一体的错觉。据说这是因为KKL的设计者、法国建筑师让·努外勒原本想把这座大剧院建在卢塞恩湖中,而政府没有批准这项“疯狂”的创意,后来让·努外勒就发誓说:既然我不能把我的建筑建在湖里,我就要把水光引入建筑之中。于是,诞生了KKL独一无二的金属薄片顶部设计。而KKL内部的大型组合式音乐厅是拉塞尔·约翰逊(Russel Johnson)设计的,音响效果极佳。

  入夜,KKL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这位是苏黎世市长,这是他的家人。”芭芭拉向我介绍。“我们自己开车过来的,很方便,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这位是保时捷家族的继承人。”一身红色的衣服,显然对中国的文化很了解……回想几日前,我在巴塞尔小住两天,第一天去看了场刚上映的电影,数数加我一起,整个电影院不过7个人。第二天晚上,溜达到巴塞尔歌剧院,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上演,决定去看看。票价不便宜,没有想到的是,已经上演快一个月的歌剧,居然还能观众爆满。开演前与旁边一位老绅士聊天,他已经看了3场了。剧院的座位能活动,显然为了能最大量地容纳观众,剧院已经把座位加到不能再加的程度。剧中挪威船长达朗德(Daland)是中国人李良扮演。

  “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在卢塞恩KKL的演出,这是第4年。“吴氏策划”每年都会开拓一些新的城市,但必须是主流的城市,最好的音乐大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种外来的音乐真正被欧洲人接纳。KKL演出的票早在两个月前已经售空,最贵的是130瑞士法郎,三楼的票都卖到了90元(瑞士法郎)一张。这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

  音乐会中场休息时,一位老太太向我走来。“我喜欢中国的音乐,我已经看了6年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音乐,每一年带来的乐器都不同,它们长的都是那么奇特,但奏出的音乐却非常美妙。我喜欢刚才那个穿着长裙女孩演奏的乐器,你能告诉我那是什么吗?”“当然,那叫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那一刻,我也和芭芭拉一样,开始兴奋起来。

  维也纳,一座可以去想象的历史之城

  柔和的灯光,暖暖的壁炉,大黑猫Zita(由于大黑猫做了绝育手术,所以给起了奥地利末代女皇的名字)懒懒地睡在一旁。有年头的三角钢琴,已经和这座有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融为了一体,没有突兀的感觉,只有想去亲近它的念头。大提琴立在没有演奏完的乐谱旁,这里的一切都让人觉得舒服、可爱。

  房子的主人是维德拉教授和古琦(Gucki),他们是“吴氏策划”吴泽洲和吴嘉童父子的好朋友。每年只要是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来维也纳演出,夫妻二人必定会自己买票观看,同时也会邀请吴家父子来家中小聚。两家的友谊缘自1992年。

  那一年的春天,有位朋友介绍维也纳施特劳斯节日乐团的团长维德拉教授给吴泽洲,双方在维也纳歌剧院旁边的咖啡馆里见面。维德拉教授想带乐团到中国演出,提出机票自己解决,演出不收报酬,只希望吴泽洲能帮忙联系演出的场地。没想到,回国与北京音乐厅刚对上话,对方说:“吴先生您是好意,但做不成,高雅音乐没人听。中国最好的交响乐团演出,门票只能卖2元、4元、6元一张。最惨的是,有一次,中场休息后还剩下8位观众!维也纳来的也是高雅音乐,虽然自己管机票,不要演出收入,但要吃住呀!卖的票不够管吃管住,我们没钱赔,所以做不成。”

  吴泽洲于是向音乐厅提出,“如果我想办法解决食宿,你做不做?”对方的回答是“可以”。于是吴泽洲开始四处联系。北京饭店贵宾楼答应提供食宿,条件是要维也纳的演奏家们在贵宾楼大厅也举办一场音乐会,并要电视台现场转播,吴泽洲再次遇到难题。“我有什么办法让电视台转播?”吴泽洲只好去找电视台,就这样被一步步拖进了这个故事。

  1993年维德拉教授所率领的乐团首次来到中国,不仅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又在贵宾楼演出,并经北京电视台转播。吴泽洲本无意做的这件事,却无意中做得挺漂亮。

  围坐在壁炉旁,维德拉教授抱来了数次到中国演出的照片给我看。古琦给大家端上果汁,给自己则倒上了一小杯伏特加,美美地小酌一口。古琦的大名叫Alexandra Bachtiar,古琦是大家给她取的小名,意思是“会说话的大眼睛”。古琦原是维也纳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和维也纳施特劳斯节日乐团的首席大提琴,而维德拉教授是吹奏黑管。两位老人60岁那年才生活在一起。年轻时古琦是个美人儿,不少音乐家都曾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祖宾·梅塔曾是她的情人之一。维德拉教授和古琦在同一个乐团,虽然排练、演出都在一起,可维德拉教授却不敢表白自己的感情,只能每次演出时坐在古琦身后吹着黑管,默默地看着心中可人儿的背影。直到有一天,乐团在国外演出,古琦刚刚失恋,在电梯里,维德拉教授才说出了一直没有说出的那句:“其实我一直很喜欢你,我们能交往吗?”“嗯!也许,我们可以试试。”从那以后,维德拉搬进了古琦家族传下来的这座有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今年,两位老人已经78岁。

  为了我们的到来,古琦从下午就开始忙活,从超市买来了中国小吃,给我们做出了地道的维也纳晚餐。维也纳肉丸子汤、鲟鱼配米饭、自家酿的苹果汁,话题也从他们的爱情故事转到了音乐。

  1994年,维也纳施特劳斯节日乐团再次来中国,这次由吴泽洲的儿子吴嘉童全程陪同。“这次他们带来了17人的组合,这是按照施特劳斯生前乐队的配置组合的,演出是在兰州体育馆进行。演出那天把我给震住了,整个体育馆7000多个座位,满坑满谷都是人。17人的乐队面对7000多观众,古典音乐是通过扩音喇叭放出来的,你可以去想象那个音响效果有多不好,可是所有观众依旧是满怀热情。那一刻,彻底把我感动了,我决定弃理从文,文化是能感动人的内心。”于是,一个没有估计到的情况出现了:更多的国外艺术团体来请吴泽洲帮忙。此后连续几年里,吴家父子二人把数十个国外的艺术团体引介到中国。“当时我和我父亲在想,我们能把外国乐团带到中国来,为什么不能把中国民族乐团带到维也纳,带到欧洲去?于是我们在1997年开始策划将中国民乐带出去。”

  最早在金色大厅举办“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的是中央民族乐团,吴嘉童说:“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要展示中国的高水准,所以我们选了中央民族乐团,那一年虽然困难重重,但有很多朋友的帮助。”1998年第一次民乐团来维也纳做音乐会的时候,维德拉教授亲自帮忙贴海报。“维也纳的17、18、19区属富人区,教授自己住的是17区,所以他主动帮我们去贴这3个区的宣传海报。每个中餐厅他都会去,有时人家不让贴,他还会和店主据理力争。”吴嘉童告诉我们,“当年维德拉教授还在维也纳组织成立了‘维也纳中国音乐之友协会’,向当地人推广介绍中国文化。”

  “当年我还很年轻,不过现在也还是很年轻。我现在还想去做这些事,可似乎已经用不着了。每年这时听中国的新春音乐会,大家都已经成了习惯。”由于长年演出,维德拉教授现在需要借助助听器才能听到我们说话。

  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是这次巡演欧洲的最后一站,进入金色大厅演出可以说是所有音乐人的梦想。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除金色大厅,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室内乐厅。这座建筑本身由于它的访客而成了音乐中心,钢琴工厂“博森多尔夫”在楼中,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办公室在楼中,享誉世界的万博音乐出版社也是房客,并且把数十年来的最新音乐作品都存放在这座大楼的地窖中……

  今天想进入金色大厅演出并不是难事,只要剧院的时间没有被安排出去,又愿意掏出20万元(人民币),就可以租到3小时的演出时间(金色大厅的场租一般是按一场演出3小时计算来收费)。但是演出是否有观众来看,票是否能卖出去,则要看质量,维也纳人对音乐非常挑剔。

  “从1998年我们做第一届‘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开始,就一直坚持全部售票。”吴泽洲说,“我反对免费赠票,票价不仅仅是收入问题,更是一个艺术的身价和尊严问题。”1998年的第一次演出,吴家父子就为了给这场演出定票价煞费苦心,斟酌难定。他们要来了金色大厅历年演出的票价记录册,“如果定高了,问津者寡,就是失败;如果卖低了,也会被人瞧不起。后来我父亲说,看看卡拉扬带的乐团是什么价位,我们就接近他们的价位!”

  “由于是第一届,所以当时我们拉到了不少赞助,比如奥地利航空公司、英美烟草,包括奥地利政府和维也纳市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这些支持只保证3年,因为人家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帮助。随着我们往后做形成传统后,赞助也越来越少。虽然我们有门票的收入,乐团也会支付一部分机票、食宿的费用,但宣传费用占了很大的比重。我们现在每年以持平为目标,公司的赢利点是在其他项目上。”吴嘉童说,“我们希望这个中国音乐的品牌能够延续下去,即便有一天我们不做了,还会有人继续做下去。”

  记得在金色大厅演出完后,有好奇的观众跑来问我,“《广陵散》是什么时候创作的?《琵琶行》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演出的?你们以后是否能在节目单上标注创作和演奏的时间呢,那样会对我们理解这些音乐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城市。其实看看古琦的家,就是最好的例证。老房子是几代人积攒下来的,没人因为它是老房子就要去拆毁它重建新的,而是一代代人延续下去将它修葺得更完美。院中从100多年前只有一棵苹果树,到今天一片苹果林。花园从原来的方寸之间到今天走个来回需要20分钟,五六代人的老照片挂满餐厅的墙。每一张照片都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

  人们对历史的敬重,让音乐在这个国家不管遇到什么大事,都能延续而无断层。

  在古琦家里的晚餐进行到尾声,古琦弹起了外国人最熟悉的中国音乐《茉莉花》。这让我想到奥地利已故的音乐界泰斗玛塞尔·布拉威在为“1998年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做主持时说的一段话:“1926年歌剧《图兰朵》在维也纳首演,当时我还是个孩子,买的是站票。我们这些孩子们要看看老年的普契尼是否还像他年轻的时代那样富有灵感,10分钟过后,我们听到了这首美妙绝伦的旋律并惊叹道:普契尼,你的创作已无法用语言描述。60年过去了,1989年的一天,我坐在电视机前看到乌多·尤根斯在北京举办演唱会,演唱会结束时,乌多说:我认识了一位迷人的中国歌手,我将同她一起演唱一首古老的中国民歌。”他们唱的就是《图兰朵》。对于中国民乐来说,似有一种,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