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音乐:您认为金曲奖有哪些值得内地颁奖礼借鉴的地方?
李皖:1、专业性。评委很专业、很权威。2、音乐性。以音乐而非明星为评价重点。3、悠久传统。始终坚持一种品位,不犹疑,不变来变去。4、影响力。坐大之后,以隆重的颁奖礼将该奖仪式化,使音乐奖的社会影响力最大化。
爱地人:乐坛环境不同,内地流行乐坛只有在唱片业和国际主流接轨后,也自然就和金曲奖的许多优点接轨了,因为颁奖礼实际上也是一个地区音乐工业的检阅礼。
韩晶:相对严谨的态度。
邮差:有自己的坚持和个性,定位鲜明。
熊子昂:颁奖礼的娱乐性值得借鉴。可以让国外的歌手颁奖,但表演部分还是应该让华人歌手唱主角。再就是金曲奖揭晓入围名单的过程做得非常公开,即便每年的入围名单和获奖结果都会引来争议,但是整个过程并不存在向人情和金费的妥协,顶多也就只是评委口味有些不好理解。换言之,金曲奖的公平、公正、公开相对华人其他颁奖礼而言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
Lay:金曲奖最值得内地借鉴的地方就是现场开奖这一环节,让你艺人把悬念带到最后一秒,省的有人提前知道自己得奖,发言一点也没创意。
独行狼:评阅流程,公正性以及演出形式的创新。
新浪音乐;今年的金曲奖碰到一些麻烦,周杰伦、王力宏等歌手相继确定缺席,而近年来,歌手和歌迷对颁奖礼的态度似乎日趋冷淡,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李皖:我猜测,这可能出于两方面原因。一、台湾歌手的市场重点完全倾斜向了大陆,台湾秀相对不再是那么重要。二、流行音乐已经变得过于娱乐化,音乐立场的评奖完全被边缘化。
爱地人:主要还是因为颁奖礼过多导致的含金量相应缩水。而颁奖礼在新时代越来越无法给音乐人带来直接的名利,并起到一定程度的宣传、推广和肯定作用,也让颁奖礼日趋势微。
韩晶:无关紧要,偶像不等于音乐,至少不是音乐的全部。
邮差:WET2.0的时代使然,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取向,不见得尾随颁奖礼那一款。
熊子昂:对歌迷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听众都很有自己的见解,不管见解的成熟、偏激还是浅显,都只是热衷去表达,而完全不懂吸收别人的见解。又或者是越来越多的听众通过网络,获取自己喜好音乐的相关讯息,对音乐有足够的了解,不再需要透过颁奖礼去发现和标示音乐。至于歌手,对于奖项应该还算乐见其成,相信没有谁获奖会很不开心,顶多是没有什么荣誉心的人比如陈珊妮可能不知道奖杯领回家该塞哪里吧。而就金曲奖而言,周和王也风光过多次,应该把机会留给新人,以后最好别报名。
Lay: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说明歌迷自主选择音乐的权利和范围都扩大了,他们可以不必相信所谓专业评审的选择,只听自己喜欢听的音乐,过去热情是因为音乐的传播平台相对狭窄,所以多少要靠一些专业的评委来通过颁奖的方式推荐出来一些低调的好音乐。但是歌迷选择音乐的方式(比如下载、在线试听)让歌手对音乐产业失去信心,更对音乐没了热情,所以开始有点日渐淡化对得奖的期盼度。这是个很纠结很矛盾的问题,关乎歌手和歌迷之间利益分配的冲突。
独行狼:最大原因当然是优秀作品越来越缺乏,另外,近几年金曲奖在流行和小众之间的权衡关系有些模糊,导致有些奖项的颁出缺乏信服力。
新浪音乐:有人觉得,现在是网络时代,音乐资源大爆炸,颁奖礼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您是否认同?您是否认为在网络时代,颁奖礼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李皖:不认同。越是在大爆炸的时候,选择越是不易,越需要给予提示和引导。这就像进入了一个超市,如果超市没有货架,没有产品分类,可以想象购物者会发生怎么样的一种状况。对音乐而言,评奖和专业乐评,就相当于提供货架和分类的工作。
在网络时代,网络提供了新的媒体环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新的参与方式,肯定有新的、更适应于这个时代的评奖和颁奖方式有待于脱颖而出。我无法设想它会是什么样子,但我想,这几个方向可能是改进重点:
一、通过网络,更广泛的、更多的、结构更合理的评委的跨时空的即时参与。
二、更专业的、口味更专一的、更小众的评奖,以对应兴趣的分化和音乐小众化的需要。
三、将专业评奖与大众评奖完全分开、分设,同一奖项对照产生专家奖和人气奖(听众最喜爱奖),充分利用网络的广泛参与性和投票功能,对比公布同一奖项的两种不同结果。
爱地人:颁奖礼应该就是颁奖礼,就应该按照最传统的标准去做,就像传统书籍应对电子书一样,在对一些细节作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修正外,还是应该尽可能多的保持住颁奖礼应该有的传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这样才有可能做出颁奖礼这种形式自己的文化底蕴。
韩晶:我反而觉得就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大家都不掏钱买唱片听的时代,更需要音乐,更需要有公信力的颁奖礼给予音乐人走下去的信心。
邮差:颁奖礼只是一个指标,越是资讯爆炸的年代,选择越是多元,越是容易让人不知所措。
对于有自己明确选择方向的资深乐迷,颁奖礼的意义不大。但对于一般乐迷,他们需要一个指标来导听的时候,这个就会有其作用。同时,对于在业内贡献确实出色的幕前幕后音乐工作者,为什么不可以以自己的立场来对他们进行一个表彰呢?这个表彰不需要因为网络时代如何如何,市场和大众口味如何而改变自己取向的。只要能够满足音乐行业自己界定的硬指标,就可以作为一个表彰标准。
最终要的,还是有自己的个性与坚持。哪怕是去中心化的WET2.O,声音的辐射力也是有大有小的。业内人与业外人之间的信息本来就是不对称的,不见得会因为时代变化了就为业外的声音所覆盖。
熊子昂:网络的便捷是利于那些会挑选音乐的听者,强调音乐性的颁奖礼其作用是引导不太会挑选音乐的人听音乐,从专业角度去培养听者的音乐审美。而对于音乐工作者而言,颁奖礼的意义会更大,做音乐的方向和态度都可以从中找到启发。颁奖礼的变化应该和网络发达与否没什么必然关系,颁奖礼应该更好的反应乐坛的变化。就金曲奖而言,就是应该把报名制与提名制相互结合。
Lay:颁奖礼还是要存在的,毕竟还是有歌手在乎专业方面的肯定,专辑卖的再好那也只是说明商业手段精明,能获得专业肯定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颁奖礼激发了一部分音乐人的创作热情,所以不应该取消。
可以适当让歌迷也参与到各奖项的评选当中,哪怕占不到很大比例,比如歌迷投票30%,评审投票70%这样的,不要总是让歌迷去投一些最受欢迎男女歌手这种太过低级的奖项,其实现在歌迷的审美水平普遍都还挺高的,他们多少也都懂一些创作方面的事情。
独行狼:完全不认同,好的颁奖礼对音乐人是强心剂,也就是音乐资源大爆炸才需要颁奖礼和一些额外排行来进行梳理,另外,观众和听众也需要颁奖礼的趣味性。 至于是否需要变化倒觉得还好,格莱美和奥斯卡这么多年没什么变化还不是可以吸引眼球。 耳东/采访并整理
预告:
到今天为止,“大话金曲奖”系列报道将告一段落,明天起,新浪音乐将推出另一个系列报道,“金曲奖终极预测”,敬请留意。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