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东乐坛35年 流行音乐的红旗还飘着(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6日09:27  东方早报
  如果你还记得《信天游》、《涛声依旧》、《小芳》、《我不想说》,如果你还记得杨钰莹、毛宁,记得甘苹、陈明,记得林依轮、李春波,那你对于“广东制造”一定不陌生。有着中国内地流行乐坛延安之称的广州乐坛,35年来,在中国内地流行乐坛开创了许多先河。   如果你还记得《信天游》、《涛声依旧》、《小芳》、《我不想说》,如果你还记得杨钰莹、毛宁,记得甘苹、陈明,记得林依轮、李春波,那你对于“广东制造”一定不陌生。有着中国内地流行乐坛延安之称的广州乐坛,35年来,在中国内地流行乐坛开创了许多先河。
1990年,杨钰莹推出首张专辑《为爱祝福》。 1990年,杨钰莹推出首张专辑《为爱祝福》。
李春波凭借《小芳》红遍全国。 李春波凭借《小芳》红遍全国。
1993年,陈小奇(中)与甘苹(左)、陈明参加中国唱片广州公司歌手推介会。 1993年,陈小奇(中)与甘苹(左)、陈明参加中国唱片广州公司歌手推介会。

  早报记者 李懿 

  1977年5月1日,广东出现了中国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微博)电子轻音乐队,自此拉开了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序幕。走过35年,一部广东流行音乐史,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流行乐坛的发展与现状,无论是当年的歌星签约制度、包装策略,还是此后疯传的网络歌曲,广东始终走在全国乐坛前列。

  尽管如今的乐坛,或者说整个文化产业,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但陈小奇仍然自豪地说,“广东乐坛,是唯一一个打到现在,流行音乐的红旗还飘着的地方。”

  今年恰逢广州流行乐坛35周年纪念之际,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陈小奇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常务副主席陈洁明2月8日率队专程赴京,于北京广州大厦举行隆重的开春晚宴,与100多位在京的原广东音乐人、歌手齐聚一堂,开了一场“同学会”。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陈小奇透露,今年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数百场大中小型演唱会、大型展览、拍摄大型专题片及举办各类大赛等。

  1970年代-1980年代 从翻版港台到唱自己的歌 

  1982年,由郑南作词、徐东蔚作曲,沈小岑(微博)演唱的《请到天涯海角来》,成为广东流行乐坛第一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原创流行歌曲,当时收录了这首歌曲的卡带在全国范围内销量直逼200万盒。此时在广州,一股新兴的原创力量正在蓄势待发。

  谈到广州在内地流行乐坛上的超前地位,陈小奇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广州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自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与香港地区一水之隔的广州,与香港之间的民间交流多了起来,再加上录音机的兴起,港台不少卡带悄然通过民间渠道进入广东。当时在广东民间,模仿刘文正、邓丽君的歌手不胜枚举。

  1970年代末,广交会吸引了大量的外商,但当时在内地,到了晚上几乎是一点娱乐项目都没有。1981年,在东方宾馆出现了音乐茶座,有专门的驻唱乐队进行表演,但当时这一娱乐项目专供外商,“市民不能入场,需要有外汇券才能够购票入场。”这种形式迅速在市场上引起热烈反响,其他酒店宾馆纷纷效仿,仅几年时间,广州的音乐茶座数量增加至75间,座位数已经超过当时广州所有的戏院座位的总和。

  据陈小奇介绍,当时在音乐茶座驻场表演的基本都是歌舞团、音乐曲艺团的才子才女,以私人身份出来“走穴”的比较多见,纯粹的“个体户”艺人比较少。大家能够演唱的,基本都是港台翻唱歌曲,包括服装、台风,基本都是学港台流行艺人。原本是广州粤剧团演员的李华勇,因为模仿罗文的一曲《青春永常在》而在广州家喻户晓。此外还出现了“广州郑少秋”陈浩(微博)光、“广州刘文正”吕念祖以及“广州邓丽君”刘欣(微博)如等。尽管当时也曾有诸如《星湖荡舟》等原创作品,但市场上主要还是一片翻唱风。

  就在《军港之夜》、《乡恋》、《小花》还在被批评是“靡靡之音”之时,在广州,从1979年起,中唱、太平洋影音公司、白天鹅、新时代等唱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专业唱片公司的成立,需要的是大量的歌手和作品。尽管当时一盘扒带的作品也能够卖到百万盒,但“唱自己的歌”已经是势在必行。

  1982年,由郑南作词、徐东蔚作曲,沈小岑演唱的《请到天涯海角来》,成为广东流行乐坛第一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原创流行歌曲,当时收录了沈小岑这首歌曲的卡带在全国范围内销量直逼200万盒。此时在广州,一股新兴的原创力量正在蓄势待发。

  1985年12月10日至19日,广州市文化记者联谊会等举办了“红棉杯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倡导告别“口水歌”,告别贴牌造星,写自己的歌、造自己的星,闯出新天地。广州音乐茶座的各支轻音乐队、各大歌舞团都参加了比赛,其中不乏当时已经成名的李华勇、吕念祖、刘欣如等歌手。在这次大赛上,首次评选出了广州的“十大歌星”、“十大歌曲”。它不仅开了内地流行音乐大赛之先河,聚集了全国范围内大量的创作、编辑、录音、出版和表演人才,更重要的是,它从中培养了1990年代后活跃在内地流行乐市场的一代音乐人。诸如陈小奇、李海鹰、解承强等一大批年轻的创作者,都是通过这一比赛脱颖而出的。

  1988年起,国内刮起一股“西北风”,不管是刘欢,还是成方圆(微博),甚至姜文,无一例外都搭乘过这班车。“西北风”的盛行,真正意义上标志着内地原创开始成为市场主流。而它的兴起,正是因为广东音乐人解承强的一首《信天游》。用陈小奇的话来评价,当时在“红棉杯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中崛起的音乐人,成为了日后广东乐坛的中坚力量。

  1990年代 内地唱片工业产业链逐渐成形

  1990年,原名杨岗丽的杨钰莹推出首张专辑《为爱祝福》。新时代唱片公司首开先河大胆砸下10万元,在央视黄金时段为她做了整整10天的广告。当时一盘盒带的批发价仅为4.1元,10万元的广告费无疑是天文数字。

  随着唱片公司的成立和唱片市场的繁荣,1990年代初,广东开内地先河从港台借鉴“签约”制度,包装打造了内地第一批属于自己的歌星。当时的广东四大——中唱、白天鹅、新时代和太平洋旗下,各自网罗了一批重量级歌手。比如新时代的毛宁、杨钰莹,比如中唱的甘苹。由于唱片的制作成本低,利润高,一盘磁带可以轻松卖出百万盒,利润高达三四百万元,一张CD更是可以赚到七八百万元。加之当时的广东本地媒体对原创歌曲的推崇,这个内地唱片工业产业链逐渐成形。

  1987年,广东电台(微博)文艺(微博)部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歌曲排行榜——“健牌”广东广播歌曲大赛(《广东新歌榜》前身)。当时的电台,多半播放老歌和港台流行歌曲。而这一大赛的创办,正是为促进本地原创音乐发展,对抗港台歌曲。虽然是大赛,但其实也是一个排行榜,等到年底最终评选出“广东十大创作歌曲”。后来广东电视台(微博)也开始邀请大批广东乐坛的歌手上娱乐综艺节目。媒体的给力推荐,为歌手、歌曲的走红提供沃土。

  1990年,从家乡南下到广州发展的杨钰莹在老师吴颂今(微博)的介绍下与新时代唱片签约,当时她还名叫杨岗丽(本名)。在老总吴建邦看来,杨钰莹虽然有点土,但清纯,声音也很甜美,加上国内正刮起一股甜歌风,市场上受欢迎的既有港台的邓丽君、韩宝仪,又有内地的李玲玉,吴建邦当时就觉得,杨钰莹可以走甜歌路线,于是拍板与她签约。签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同年,杨钰莹推出了首张专辑《为爱祝福》。唱片公司砸下10万元,在央视黄金时段为她做了整整10天的广告,每天10分钟播放杨钰莹的歌曲和影像,可说是内地早期MV的雏形。这个决定无疑极为大胆,当时一盘盒带的批发价仅为4.1元,10万元的广告费无疑是天文数字。这张专辑售出百万张,杨钰莹也取代李玲玉成为内地玉女掌门人。

  不仅如此,公司为推广杨钰莹,还用自身的音乐资源与影视公司谈合作,由新时代公司为这些公司免费制作影视剧配乐、主题曲,但必须由杨钰莹演唱主题曲,而正是电视剧《外来妹》让杨钰莹真正红透中国。这一系列的行为,已经是内地对于歌(微博)手包装的雏形。

  在签下毛宁之后,公司将他和杨钰莹以“金童玉女”的形式推向市场,比如公司安排两人1991年在央视《正大综艺》上演绎歌曲《心语》,这首歌至今在KTV点歌率居高不下。这对金童玉女成为内地第一代偶像歌星。

  据陈小奇介绍,当时寻找这些歌手的途径,除了在歌舞厅发掘的,比如毛宁,通过比赛发掘的,比如陈明(微博)、甘苹,还有朋友介绍的,比如李春波(微博)。而所有挑选的标准也非常简单——唱功好,有独特的市场定位。至于合约,其实也是借鉴港台的做法,用协议合同的形式对歌手做一个专辑制作数量和周期的承诺,也并未料想到未来演出市场的火爆,所以仅仅只是签下了唱片制作的部分,并未有附带的约定。

  当时的唱片公司对于歌手的定位就是“他适合什么风格的歌,现在市场喜欢什么样的歌”。签约歌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歌曲,不再以翻唱为主。“毕竟翻唱再出名也没有用,你在市场上都是站不稳的。”所以,至今让陈小奇这位广东流行音乐代表人物骄傲的仍然是,“每个广东出去的歌手,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回忆起自己为毛宁创作的《涛声依旧》,陈小奇说最初是为另外一位歌手创作的,“1990年就写好了,给另一个歌手录了音。后来在歌厅看到了毛宁,觉得他声线条件和个人形象都很适合演唱这首歌,所以1991年找他来录音,录完后我们都很满意。”这首歌对陈小奇个人而言也是一个转折点,此前以词创作为主的他,也是第一次参与作曲的工作。“1991年这首歌在排行榜上成绩不错,并且拿到了当时的‘十大金曲’。到1993年上春晚,这首歌一下子就爆红了。”此时,央视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仍然并未得到太多人的重视,广东仍然以创作力强、制度先进等优势,成为全国优秀音乐人才蜂拥而至寻求发展的地方。

  广东乐坛的繁荣,也引起了香港乐坛的关注,包括麦子杰、王子鸣(微博)等一批广东歌手都有机会与香港唱片公司签约。然而,这股“签约潮”并没有在国内超越“广东制造”的地位,反而不少香港歌手如黄凯芹、刘德华、黎明(微博)、彭羚、吕方(微博)、叶倩文、谭咏麟(微博)等,都选择了邀请广东音乐人为自己打造歌曲。

  从寻找歌手,到签约,再到将他们包装推向市场,一个属于中国内地的唱片工业链在广东诞生并成熟起来,在全国范围内独领风骚,以至于北京著名音乐人苏越也曾发出感慨,“广东是流行音乐的延安。”

  19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从解约潮到新媒体音乐

  2004年,香香用简单的设备翻唱的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等在网上疯传。随后,她与广东飞乐唱片签约,首张个人专辑销量很快超过了50万张。而孔雀廊唱片公司推出的凤凰传奇、郑源,金信子公司推出的大批无线音乐金曲等,都创造了新世纪流行音乐的奇迹。

  然而,签约制度的不完善,很快就出现了漏洞。“当时谁也没想到后来的演出市场会如此火爆,与此同时随着盗版的猖獗,唱片公司在一张唱片上的投入渐渐变得入不敷出,而演出市场的火爆又带来了歌手出场费的飙升,但唱片公司因为并没有与艺人签下这部分的提成,变成艺人挣钱,唱片公司赔本。”

  不仅如此,演出市场的火爆让歌手们注意到“穴头”都集中在北京,加上央视的全国影响力和对流行音乐的涉足,歌手们纷纷选择北上。“1995年是解约年,歌手们翅膀硬了要单飞,而当初的合同签约又存在漏洞,大量的歌手选择解约。”甘苹和李春波到北京学习后留在了那里,陈明签约了国际的SONY唱片公司(后合并为SONY BMG唱片公司),光头李进、林依轮、毛宁、周艳泓等人也都纷纷选择了北上。

  整个1990年代中期,广东乐坛整体退潮,但在陈小奇看来,广东乐坛并未因此“全军覆没”,只是被抑制了发展,从1990年代后期到进入21世纪之初,广东又找到了新媒体音乐这个新的突破口。“当时广东在新媒体方面在全国占领先地位,早期的时候三分之一的手机和网民都是广东的,广东移动也占了全国移动三分之一的营业额。”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媒体音乐一下子爆发了。刀郎、东来东往、香香等大批网络歌手脱颖而出,广东大圣、广东飞乐等新兴的唱片公司应运而生。

  2004年,香香用简单的设备翻唱的流行歌曲在网上被疯传,《老鼠爱大米》等作品都得到了上千万的点击率。随后,香香与广东飞乐唱片签约成为一名网络歌星。在飞乐唱片看来,香香的翻唱作品在网上过千万的点击率正是一大市场优势,“哪怕她一张专辑只有网上点击率2%的关注度,也能卖20万张。”而事实证明,香香的首张个人专辑在国内首发销量很快超过了50万张,随后还通过EMI唱片公司被推往海外,专辑销量很快超过了百万张。在2006年初,这张专辑的海外版登上了iTunes榜亚军宝座。而孔雀廊唱片公司推出的凤凰传奇、郑源,金信子公司推出的大批无线音乐金曲等,都创造了新世纪流行音乐的奇迹。

  新媒体平台下的草根歌手和音乐,在市场上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在业界却一直饱受争议。对此,陈小奇认为必须相信老百姓的审美,“网络歌曲本来就是都市的原生态音乐,就应该让它自然去发展,要相信老百姓的审美和选择。有些专业人士会觉得这些作品档次低比较俗,但我觉得不能这样看。任何音乐形态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不好的会被淘汰,优秀的会积淀下来。新媒体的渠道都是要靠大家花钱去下载的,试想,如果你没有触到他感动的点,他凭什么花钱去下载呢?作为流行音乐工作者,你创作的作品就是要给老百姓听的,不是给外国人听的。事实上,‘广东制造’不喜欢搞太庸俗或者太激烈的东西,哪怕是向海外学习的东西,也一定要拿过来接地气,没有地气的我们是不做的。所以你看,能够在广东走红的东西,可以在全国走红,但如果仅仅只是在北方被认可的东西,在广东并不一定会被认可。相比较而言,北方精英圈子比较大,而在广东,这里平民意识很强,在文化上有着自主的选择权,更能够产生新的事物模式,开拓性也非常强。”

  尽管如今的广东乐坛,看似不再有当年的辉煌,但作为广东人,作为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陈小奇仍然非常自豪,岭南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广东流行乐坛也是唯一一个打到现在,仍然红旗飘扬的地方。具有22年历史的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已由一个纯粹音乐人组成的学术性团体发展成一个各类产业精英人士组成的产业性组织,成为广东文化艺术界及中国流行音乐界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民间社团。

  数十年来,广东乐坛为中国乐坛及流行音乐的产业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丰富的运作经验与新的探索性思维和开拓性的实践模式,提供了众多的经典原创流行音乐作品及享誉全国的歌星团队,以最开放的文化精神、最宽松的音乐环境及最广泛的平民基础,至今仍当之无愧地作为和北京并列的南北两大流行音乐基地之一,为中国流行音乐继续发挥着独有的贡献。而更有意义的是,“广东乐坛”及“广东音乐人”已成为两个专有的名词和响亮的品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产业标志,“这才是我们最自豪的。”

  乐评:广东流行音乐十二点整

(责编: 琉璃)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