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最近被较为频繁地提起——因为作为民谣代表人物之一的高晓松(微博),将在本周六(4月28日)在万事达中心(五棵松体育馆)举办一次带有回顾性质的音乐会。他将把自己在校园民谣时期的作品重新整合,带着老狼、叶蓓(微博)、刘欢等歌手一起“重弹”那些熟悉的旋律,回忆“此间的少年”。
由此,专属于内地民谣的一些记忆都涌回了许多人的脑海中,从1992年城市民谣打破“西北风”“港台潮”开始,到校园民谣的兴起,再到其逐渐式微,“民谣”其实从未远离我们,即便许多时候它并不那么流行。到底什么是民谣?如今中国内地的民谣现状怎样?我们不试图给一个固定的答案,只是通过采访一些民谣的领军人物、歌手,去听听他们所理解的民谣,听听他们的“歌声”。
新京报(微博)记者 康沛
【记忆中的经典专辑】
《校园民谣1》
歌手:老狼、沈庆等 时间:1994年
《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等经典歌曲均出自这张专辑,开启了内地民谣音乐的重要时代。
《恋恋风尘》
歌手:老狼 时间:1995年
老狼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比老狼《同桌的你》更为成熟,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谣专辑之一。
《青春无悔》
歌手:高晓松、叶蓓等 时间:1996年
高晓松的一贯唯美风格,配以小柯(微博)的精彩编曲,叶蓓、刘欢等歌手的演唱,是这张专辑优秀品质的保证。
《一生有你》
歌手:水木年华 时间:2001年
李健(微博)、卢庚戌的第一张作品,清新和伤感的风格使这张专辑成为校园民谣时代的强大后续者。
什么是民谣
人文、独立、简单的歌
什么是民谣?谁在唱民谣?实际上,关于民谣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人中有不同的界定方式,但无论是音乐人还是听歌的大众,更多人认为,民谣与其他音乐类型的区别更多的在于演唱者的态度和歌词里的内容。在民谣音乐人看来,民谣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关键词:
一,人文歌词:从一般意义上说,民谣的歌词和流行乐相比更人文化,高晓松在接受采访时,用了一个比喻来定义民谣,他认为:“好比摇滚是推土机,直接就宣泄,但民谣是一根针,它就是要用它的方法刺到你的心里。”而其他民谣音乐人也多认为民谣的根本在于歌词写了什么。
二是独立态度,许多民谣音乐人都不想被唱片公司的条条框框局限,而选择了独立制作发行,或是选择一个信任的小厂牌来合作。三是简单方式,和流行音乐需要企划和团队配合、摇滚乐需要舞台和视觉元素不同,民谣可谓是最简单的一种音乐形式。一个人,一把吉他,加上发自内心的歌唱,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民谣歌手。民谣歌手川子(微博)说“只要敢拿把吉他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是大师”。
内地民谣特性
平凡表达易于共鸣的心声
在不久前在深圳举办的音乐风云榜颁奖礼的后台采访中,香港民谣音乐人林一峰这样定义他心目中两岸三地的民谣生态:“在香港,民谣就像把酒谈心的中产阶级玩意儿,而在台湾,民谣多是热血青年的心声,在内地则应该是普通人内心的平凡表达”。
在中国内地,民谣的这种“平凡表达”的特性让它更容易回归本质,这一点从民谣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所经历的一系列发展就能看出。从艾敬、李春波(微博)代言的“城市民谣”开始,民谣作为一种音乐形态开始打破当年的“西北风”和“港台潮”,他们的歌虽然都很私人化,却又显得平易近人,尤其歌词几乎能够成为每一个那个时代人的一种“心路写照”。之后,以老狼和高晓松这对黄金搭档为代表的校园民谣从夹缝中以清新的态势茁壮成长,校园民谣之所以会走红,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其“平实性”,歌词、曲调、歌手的形象都让普通听众有亲近感,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有个“同桌的你”和“睡在上铺的兄弟”。
之后涌现的一批民谣歌手,诸如水木年华、万晓利(微博)、川子等,他们虽然没有形成校园民谣时的鼎盛之势,但仍以“真实”“简单”“自然”的风格,表达心声,引发听众的共鸣。
内地民谣现状
坚持独立前行
校园民谣式微后,虽然民谣在内地一直没有形成更大规模,但民谣却一直是内地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晓松还在间或地出自选集,十三月的“民谣在路上”也是一次暗涌性的回潮,两年多来的60多场演出证明了内地民谣音乐受众市场上升的可能性。独立的民谣艺人虽然小众,但却越来越多,这两年新涌现的川子、梁晓雪、邵夷贝等人都在坚持着歌唱“民谣”。
而诸如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乐队,他们虽然相对流行乐队小众,但却拥有固定的一批歌迷,也坚持出着独立的专辑。在音乐行业越来越惨淡的内地,还有人在坚持民谣创作,同时也有人持续关注并消费,实属不易。
民谣旗手
高晓松:创作者如今更接地气
谈到民谣时,高晓松很喜欢说起“在大学草地上给楼上的女生唱歌”这个意象。本周六,他的“此间的少年”作品音乐会将在万事达中心(五棵松体育馆)举办,不少人视之为“校园民谣”时代的一个集成。高晓松解释,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场馆,是期待能找回坐在草地上弹琴唱歌、大家在宿舍楼上看的感觉,因为万事达中心的舞台对观众来说有俯视感,舞台上的歌者则会有种“给楼上女生唱”的感觉。他透露,这次自己可能会“唱半首”,和郁可唯(微博)对唱《一叶知秋》,“我发现,我这大糙嗓音和郁可唯的嗓子挺配。”他还开玩笑说:“我要是唱《同桌的你》,那不是跟老狼抢饭碗吗?”
如今,身跨各界的高晓松在公众视线中越来越像一个意见领袖,但他更愿意提到词曲创作者的身份,以及自己作品给人带来的抚慰。“我跟郑钧到乡下去玩时,看见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三十多岁的农民,正在那儿耕田,突然仰天长啸唱道:‘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特悲怆。我当时就觉得,自己还是做了点有意义的事情,能释放和抚慰别人的心灵。”
【人物名片】
高晓松 以一首《同桌的你》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校园民谣”热潮的领军人物,曾创作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冬季校园》《恋恋风尘》《模范情书》等民谣代表作品,广为传唱,老狼、小柯、叶蓓、阿朵等诸多歌手也一并走红。
我看民谣
以行吟的方式唱诗,这就叫民谣。我觉得民谣基本上还是以歌词为主,国外的民谣大师都是出诗集的,词都写得好极了。
我觉得民谣、爵士、摇滚是流行音乐的三大基石。爵士最难,难极了,特高级;你要是想呐喊、想发泄,就是摇滚;你有一些话要倾诉给人们听,那你就来唱民谣,弹把木吉他把你想说的话说了。
新京报:校园民谣风潮过去后,内地的民谣一直没太进入主流的流行音乐范畴里,你觉得原因何在?
高晓松:这正常。民谣是全靠个人的一种东西,你看美国也没有持续性的民谣运动。唱片公司可以企划舞曲和流行音乐,但从来没听说一家唱片公司说咱们企划制作两张民谣专辑吧。这怎么企划啊?没法企划,得碰。你碰见一哥们来了,带一把吉他和一本诗集,就有民谣;没有人带着一本诗集跟一把吉他来,就没有。
新京报:你怎么评价近年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拨民谣人,比如李志、川子等。
高晓松:我们那一代是“好时代的坏孩子”,这一代是“坏时代的好孩子”。我觉得他们的歌都还可以,但都还没有到把心里想的全部完美地表达出来,老觉得哪儿好像缺了一点。有人弹琴弹得特好,但词写得不好,或者有几句写得好,但紧接着几句就混过去了,不像当年张楚、罗大佑他们,句句漂亮;有的人歌词写得特好,但嗓子又不够好。
不过这一代有一点好:他们更接地气。这社会确实太值得去说说了,但是他们还没有达到当年张楚、崔健的水平。
新京报:你觉得当下这些民谣能有大一些的商业潜力吗?
高晓松:写得好就有可能。所谓商业性就是流传度,大家都会唱,但同时又能把你自己表达出来,不是网络歌曲那种东西。我特别喜欢万晓利的《陀螺》,那首歌流传度不错,还有李志,他的歌、词、曲、弹唱都很好,综合水平很高。我觉得十三月(公司)做的贡献很好,把民谣艺人都团结起来,这挺好。
民谣推手
卢中强(微博):做品牌巡演和音乐节
最早,卢中强的身份是创作者及制作人,成为十三月唱片掌门人后,他策划和运作了多个艺人及大型演出。讲起自己的经历,他有点自嘲:“我们也不是笨人,把这工夫放在其他任何行业都不可能差到哪儿去。就是因为在民谣音乐上倾注了这么多感情,真是没法放弃,除非未来真的看不到希望了。” 这两年,十三月唱片发起的“民谣在路上”全国巡演已经做了61场,李宗盛、老狼、朴树、万晓利、周云蓬(微博)、小河、沈庆等30多个民谣音乐人加入到不同场次里,累计观众人数近20万人,同时,这一品牌还吸引来了诸多商家合作。卢中强认为,很多人对民谣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还能再提高。
卢中强计划今年夏天大量地做小型户外音乐节,“和地方政府以及景区合作的三五千人的小型音乐节应该很有发展。”此外,他打算把“民谣在路上”打造成一个平台式品牌,介绍和推广新的独立艺人,以及做不同音乐类型之间的跨界合作。
【人物名片】
十三月唱片掌门人。音乐科班出身,曾为老狼、叶蓓等歌手担任制作人,并创作歌曲《关于现在关于未来》等。经营十三月唱片期间曾先后签约万晓利、马条、川子、钟立风(微博)、杨嘉松、王梵瑞(微博)等民谣音乐人。2010年创立“民谣在路上”巡演品牌。
我看民谣
民谣是独立和气质型的东西,要拥有个人化色彩和辨识度。我最喜欢的民谣艺人是万晓利和小河,他们能通过音乐表达人生态度。
新京报:“民谣在路上”目前能达到盈利吗?
卢中强:有的城市可以,比如在音乐厅的演出,门票就可以定得高一点。但在小型的Livehouse还是不能保证。
新京报:那十三月公司目前靠什么赚钱?
卢中强:反正不是靠唱片。2007年我们在唱片上投入了过千万,但渠道回报不高,那些钱就纯投进去了。
我们目前做的微电影是一个盈利点,此外一直在做国际品牌的音乐服务,比如一直和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再就是做一些会展音乐。都是音乐周边的东西。
新京报:这两年你的名字见诸报端时总是与各种“抗争”事件有关,自己是不是也觉得挺悲催的?
卢中强:这也没办法,有时候确实无奈,不过目前还是打算坚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