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第一季由浙江卫视[微博]和灿星制作联合打造的《中国好声音》的大幕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缓缓落下。伴随着高收视、高关注度,《中国好声音》在中国的初次亮相给观众带来了惊喜,但节目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在第二季“趁热打铁”进入筹备阶段的同时,《中国好声音》节目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模式更新,原创流行乐坛的触底反弹甚至是对中国社会不同年龄阶层人群的互相沟通增进理解,都有着启示和更为普遍的意义,对于这些启示的研读,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节目本身来得更为重要。
节目模式>> 国外版权模式的本土化创新
有人将今年的《中国好声音》和2005年轰动全国的《超级女声》做对比,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本土歌唱选秀节目的杰出代表,《超级女声》进行了节目形式上的巨大创新,也因此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而《中国好声音》除了在节目形式上引进了荷兰原版的《The Voice》,这档节目更注重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开发和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上的布局,从本质上,《中国好声音》也是一笔“中国好生意”。
在文化产业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从产业、资本的角度去做文化,将文化做大做强,是整个文化领域都在思考的问题。这其中不仅缺少产业化的思路,也缺少既懂文化又懂资本的操盘手。《中国好声音》在这个方面无疑开创了一种可能性。在电视这个领域里,海外的成功经验早已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做出了成绩,以《The Voice》为例,它在英、美市场上不仅吸引了广告商的赞助,同时也通过与I tunes的合作,将在电视荧屏里即时呈现的音乐与线上的销售挂钩,获得更丰富的经济效益。来到中国,《中国好声音》在拥有多个赞助商的同时,也与中国移动签署了彩铃分成协议,学员在节目中演唱的歌曲,同时就可以通过彩铃下载。另外制作公司灿星制作也与中国移动成立了一家经纪公司,为学员的后续发展保驾护航,这被看做是国外版权模式的一次本土化创新。
行业前景>> 产业链整合带来话语权
《中国好声音》的学员能否在节目结束后通过经纪公司的运作获得良好的发展,通过节目对产业链的重新梳理,是否又能救中国的原创音乐于水火,这样的疑问从节目尚未开播的时候,就已经被不断提及,而直至今日,这个疑问还尚无答案。早在《中国好声音》于今年6月的北京新闻发布会上,宣传总监陆伟就曾经做出过判断:一档电视节目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行业的面貌,我们关心的是节目能为行业做一些什么事情。
音乐产业中的主体——唱片公司、演出公司、经纪公司长期以来都处在群雄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各自力量的薄弱,不仅让它们在面临互联网冲击的时候显得毫无还手之力,也让它们无力通过整合产业链释放出行业潜在的能量。事实上,在传统唱片市场式微、演出市场地域性较强的现状之下,将精心制作的音乐作品通过强势的传播平台以不落俗套的方式进行传播,继而取得与新媒体、互联网之间足够的话语权与议价权,是这个产业在尚未找到更新换代的产品前,无法绕过的发展之路。《中国好声音》的导师那英[微博]、刘欢、杨坤[微博]和庾澄庆[微博]通过这个节目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为对原版模式和运作团队的认可,四人加盟了节目,而他们在节目中对学员的选择不仅代表了个人对音乐价值的判断,也影响了公众对音乐的喜好,将好的音乐推广给大多数人,将如何欣赏好音乐介绍给普罗大众,这本身就是对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年轻力量>> 90后音乐人全面崛起
9月30日《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巅峰之夜,属于两个90后的年轻人,梁博和吴莫愁[微博]。21岁的男孩梁博最终赢得了年度好声音的称号,而20岁的女孩吴莫愁也用歌声证明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两人用年轻人的态度和音乐,唱出了90后的心声。
这是中国第一个音乐类的节目将最后的荣誉交付到90后的年轻人手里,也让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了中国90后年轻人的真情实感,如果说节目的创新和对行业的启发是节目组有备而来的话,那么《中国好声音》对不同年龄阶层人群沟通和互相理解带来的社会文化意义,其效果则让节目组出乎意料。
梁博和人们印象中的90后有着许多不同。梁博的身上有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稳重;有人认为90后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没有长性,但梁博却执着地坚持着音乐这个爱好,并有将它付诸行动的力量。这也正是很多年长一些的观众喜爱梁博的重要原因。如果说梁博代表着90后沉稳的一面,那么吴莫愁的特立独行则代表着90后突破传统的勇气。吴莫愁的独特唱腔曾一度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引发强烈的争议,然而一封讲述她和父亲父女情深的家书则让人们了解了她善良孝顺的一面。在巅峰之夜,她用“新时代的年轻人大家一起来加油”这样直抒胸臆的呼告,让大家看到她的努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位真性情的女孩只说了一句,“一定会坚持做自己,我希望有更多人能感受到我的热情和开心。”(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