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冀平谈国内外大管的发展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主持人 : 现在这个乐器在我们国内的学习情况是怎么样的,大约有多少人,将来我们的协会成立能够组织起来多少人呢?
刘奇 : 巴松学会是一个向全国普及的,原来我们中国在前十几年前,改革开放以前,那个时候也就是七、八百人,就是搞专业的,现在是中学、小学,现在最小的孩子,我教的小孩才9岁,现在在青岛考巴松,十几个人考青岛的交响乐团,我估计现在全国学巴松
的人有几千人了。
咱们中国从51年开始就有一个曲子叫《瑶族舞曲》(表演)这就是巴松演奏的,我估计网友稍微听听管弦乐的就能知道这段。
主持人 : 我们请谈老师给我们讲讲您在德国看到巴松的一些发展状况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国外是怎么样的发展?
谈冀平 : 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主持人 : 比如说巴松学习的情况和发展的情况?
谈冀平 : 学习的情况国内跟国外有一定的区别,国外比较重视音乐,技巧方面不是非常重要,中国的学生技巧都非常好。当然这也是一个西洋文化,我当时出去的时候也有很多很艰苦的经历,怎么样去改,怎么样去学别人的音乐,所以我觉得这个现在通过巴松再把这一步打开的话,对国内学巴松的人有好处,他不用到国外就能接触到这些基本的西洋音乐的教育。
主持人 : 巴松是一件国外产过来的乐器,刚才刘老师也说了,在国内发展的历史也并不是很长,国内和国外有什么差距?
谈冀平 : 从音乐上讲什么乐器都是一样的,乐器只是表达音乐的一个工具而已,在国内比较重视技巧的训练,我们办过一些,他们音协附中就办过一些专家班,大师课等等都办过,办了以后,一致的反映都很好。
朱军 : 一直说技术和技巧不错,从声音上尤其对西方音乐不是太关注,尤其是西方音乐上。
谈冀平 : 这个是很难的事情,没有接触过西方文化很难理解,外国人来吹段京剧怎么也吹不出你这个味来。
刘奇 : 咱们中国的乐队太少,交响乐团太少,光是北京比较好的也就是四五个,但是在美国,在德国都有几十个,所以吹我们所有学巴松的人直接参加乐队的人很少,这是跟国外的差距。其实在技术上中国人跟外国人的差距并不是非常多的。就像谈先生说的,让外国人拉中国的二胡那是很难的,中国人掌握外国的音乐,比外国人掌握我们二胡要稍微快一点,但是没有一个乐队,有实践的机会,这就很难了。
谈冀平 :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难说国外的巴松怎么样发展,它没有分这么清楚,实际上它是一个音乐的发展,我们在国内接触不到这种生活环境,西方音乐大部分产生于从教堂音乐慢慢发展出来的,我们在这边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堂音乐,还有一些古典的巴哈这一个时期的音乐,对中国人是很难的。
朱军 : 谈冀平在欧洲留学的时候,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那会是国内特别起色比较差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挺艰苦的,而且经济上也差,就去德国留学。刚开始是不容易的,但是没学几年,有一个国际的假期的一个乐队,那个是全世界所有的管弦乐队全世界招考,那时候是第一届,到现在都有,他是第一届大管首席,跟伯恩斯坦。
谈冀平 : 这个跟巴松协会没关系,咱们离题了。
朱军介绍大管学会的情况
朱军 : 也让大家都了解一下。
主持人 : 这也让我们了解了中国音乐家在整个国内和国外的一些状况,巴松的一些发展的状况,比如说我们巴松的人才还是很多的,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下面我们还是回到大管协会这上面来,朱老师说大管协会成立以后要做什么事情?
朱军 : 刚才我听他们说很着急,怎么不让我说。最主要是这个月底必须把报名和一些曲目比赛的东西要出来。
主持人 : 我先打断一下,请您简单把比赛介绍一下,是什么样的比赛,什么规模的?
朱军 : 这个比赛应该算是首届了,建国以后就没有,建国前好像也没有。
刘奇 : 没有。
朱军 : 我们这个真的是挺不容易,不光是人才,年轻一点的,或者说学生,主要是给他们这个年龄段,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90年代以后,就引进了很多尤其是欧洲的一些包括教材,包括唱片也好,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每年大管最少都会有一个专家来到音乐学院附中,从90年代初,其实已经到了引进来,虽然出去是寥寥的,但是到90年代出去也放开了,现在出去也不是太难的事了。刘老师就说,对于大管50年代就教学生,十几岁的学生,现在的学生水平有多少,可能要通过一个比赛,或者是聚会的形式才能感受出来,像刘老师说的9岁就可以出来了,也想让业余的爱好者离我们更近一点,所以说这个比赛就是为了这个。
主持人 : 你是说比赛的参与者不限于是专业或是业余的?
朱军 : 我们是分两个组,一个专业组也有一个业余组。
主持人 : 设最小年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