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仁平(2010.9.29)
创建于2006年的“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目前包括长笛、单簧管、大提琴和弦乐四重奏四个单项比赛,每年举办一项,每项四年一个轮次。该项赛事始终以恪守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为最高宗旨,以科学严谨的组织执行为根本保证。在其严格竞赛规则保障下的赛事公平公正性,以及出色的赛事组织管理,得到了参赛选手和国际评委高度评价。
继2006第一届国际长笛比赛、2009第二届国际单簧管比赛成功举行之后,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将于2010年10月23日至10月29日举行2010第三届国际大提琴比赛。日前,笔者作为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特约评论家(○),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执行总裁张勇先生(●)。
○ 张先生,请您简要谈谈“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的创办背景。
● 音乐比赛是促进音乐学习水平提高及发掘音乐家的有效途径,世界上众多音乐家都是通过高水平的音乐大赛走向世界舞台的。纵观整个音乐发展的历史,连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音乐巨人都参加过音乐比赛。20世纪以来音乐比赛更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普遍、广受欢迎的一种文化交流的活动。很多著名的中国音乐家,比如殷承宗、刘诗昆、吕思清、王建、薛伟、李云迪等也是借助重大国际比赛脱颖而出的。
2006年我们通过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了解到,当时122个会员比赛中,绝大部分是欧美赛事,其中亚洲仅有六个会员比赛,其中五个在日本,一个在韩国,而当时中国还没有涉足这一领域,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音乐学习人群,有着众多的音乐天才,但缺少在本土给他们提供更多高水平国际舞台展示自己的机会。欧美的音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大量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通过众多的比赛竞争,在与世界各国选手的交流中成长进步,而这正是中国学生难以竞争的弱势,他们在参加欧美比赛方面,无论从地理上、还是机遇上都绝非易事,因此大部分学生无法开拓视野找到差距,这种见识与眼界上的局限,也成为在中国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阻碍。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比赛的形式,进入20世纪以来迅猛发展,清楚的说明音乐比赛这种形式在提高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水平,促进音乐人才的发现培养方面,相比音乐演出等其他音乐文化交流活动,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认为,弥补这一缺陷便是在中国举办高水平的国际音乐赛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本土音乐人才与国际一流选手交流学习。目前在中国所举办的国际音乐比赛并不均衡,除钢琴、小提琴、声乐外,其它乐种的国际音乐比赛却基本空白,为此我们创办了与日内瓦、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同属多乐种形式的“北京国际音乐比赛(BJIMC)”,比赛项目包含:大提琴、弦乐四重奏、长笛、单簧管,以后逐年增加其它单项比赛。这也是自2006年经文化部批准,国内唯一一项以多项器乐为特点的国际音乐比赛。
我们创办这个比赛,是为世界上所有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青年音乐家在中国呈现一个一流水平的国际比赛平台,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距离。我们一开始便将比赛放在全球最高水准上,而非我们本国的最高水准,就是为全世界范围的卓越青年音乐家打造一个公平、开放、融合的发展平台。只有把国际一流水平的比赛呈现给中国的演奏家及学生,通过交流、参与、学习对他们的帮助才更直接也更有意义,也才能帮助他们在音乐生涯中飞得更高更远。
○ 如何运作“北京国际音乐比赛”?
● 我们坚信,公平与公正将是音乐比赛的生命!而赛事的独立性、制度化和专业化,又将是实现公平与公正的保证!
北京亿成文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赛事组织承办方,长期以来致力于古典音乐文化的推广与发展,而这种组织主体上的独立性,使我们能够摆脱各种因素和利益的干扰,保证了赛事运作的客观与公正。
我们认为,科学而严谨的制度建设,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赛事不公和制衡人为因素的有效途径,而我们在赛事组织上的独立性,又为我们严格执行制度提供了条件。我们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赛事《评判规则》的设计当中,在充分学习国际音乐赛事通行制度的同时,又针对某些现实情况创设了一些在其他音乐比赛中所没有的严格规定。
我们认为,对于一项高水准高品质的国际音乐赛事而言,具备世界一流音乐专业学术水准的赛事评委固然重要,但一个常设性的,在赛事组织管理、工作协调、宣传策划、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具有专业化运作水平的赛事管理团队,却是比赛获得成功乃至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责编: jingy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