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自创立之初,便不断吸收具备西方古典音乐教育、新闻媒体、大型活动策划和法律等行业背景的成员加入,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彼此各有分工但又紧密结合的,常设性专业化赛事管理团队——“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管理委员会”,而这也是“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自身所具有的一个鲜明特点。
○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已经举办了两届比赛,在业界反响如何?
● 2010年4月,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管理委员会接到瑞士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的通知,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通过联盟全体会员大会投票,被接受成为这一全世界最权威的音乐赛事组织中最年轻的成员,也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古典音乐系列赛事。
“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成立于1957年,是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音乐理事会成员,其宗旨主要是在古典音乐领域里通过国际比赛,把最具有发展前途的青年音乐家推荐给公众。截至2009年联盟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比赛128个,绝大部分国际顶级音乐比赛均已加入该联盟。而在2010年,“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另外两项际音乐赛事共同获准加入,成为中国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与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同样以举办多项比赛为特点的系列古典音乐国际赛事。同时,它又是北京乃至中国第一个经文化部批准由民营文化企业创立承办,并获准加入该联盟的音乐比赛。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加入“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是国际音乐界对其比赛水准、公正性、以及组织工作的充分肯定。通过联盟的权威推介与宣传渠道,将进一步扩大该项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世界上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和一流音乐大师参与比赛,进而帮助获奖选手登上更为宽广的事业发展舞台。这对于推动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增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贯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关于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繁荣文化市场的相关政策,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截至目前,三届比赛共邀请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名世界级音乐大师担任评委,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40余名选手报名参赛,充分体现了该项赛事的国际化色彩。而中央电视台自2006年起便对每届赛事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和实况转播,国内60多家平面及网络媒体也以各种形式对比赛进行了宣传报道,德国歌德学院、德国和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积极与“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开展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而著名国际品牌(如国航、宝马等)的深度参与,更使该项赛事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 2006年“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长笛比赛委约叶小钢创作了《十二月的菊花》,2009年的单簧管比赛委约何训田创作了《香之舞》,2010年比赛继续委约何训田创作大提琴作品。委约中国杰出作曲家专为比赛创作指定曲目,是怎么考虑的?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 比赛的作用是推动教育、发掘具有卓越潜质的音乐新秀,同时也是一个推动当代新作品的重要平台,为更全面的推动音乐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和空间。在前两届比赛中,国际评委给予比赛委约作品很高的评价,国际大赛推出新作品这是必要的环节,也是必要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为本国的相关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更是推广我国当代器乐新作品的理想舞台。2009年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单簧管比赛,何训田教授的《香之舞》作品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国际评委当代作品演奏家Eduard BRUNNER先生提到,该作品音乐无可挑剔,既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单簧管的特性,又具有新颖独特的音乐语言,是单簧管乐器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赛后所有国际评委纷纷索要乐谱,表示将作为他们以后的演奏与教学作品。
○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目前包括长笛、单簧管、大提琴和弦乐四重奏四个单项,当初设定项目时,有什么样考虑?以后如果调整,有什么样的考虑?有没有考虑过把作为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音乐发展水平标志与根本的音乐创作作为比赛项目之一?
● 我们当初主要还是基于对中国多乐种均衡发展的一个考虑。除北京国际音乐比赛之外,2006年之前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音乐赛事中,只有三种:钢琴、声乐、小提琴,这就导致了中国在配合器乐教育上乐种国际项目发展不平衡,缺少其它器乐的国际平台。在管乐上我们先选择了演奏及学习较多的单簧管和长笛,以及弦乐器大提琴。弦乐四重奏是艺术表现力极为丰富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 对多声部音乐的演奏能力与合作能力要求很高,也是提高演奏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我国与国际上差距很大,长期以来我国在音乐教育上都以培养独奏家为主,缺乏培养乐队成员之间团队性与合作性的重奏训练,但这也是对独奏家同样应该具备的能力。同时这对于建设一支高水准的交响乐团以及促进中国室内乐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就成为了我们设立弦乐四重奏比赛项目的初衷和目的。
在赛事项目的未来规划方面,我们近期的目标是在今后五年内逐步增设其它比赛项目,而您刚才所提到的作曲比赛项目实际上我们始终都非常重视,并已列入了赛事的五年规划之中。从长远目标来讲,我们希望能够将比赛项目增至14-18项,每年有四项比赛,每四年完成一个轮次,最终成为中国规模最大、项目最全、水准最高,并享有世界声誉的顶级音乐比赛,并逐步发展成中国音乐文化发展面具有代表性的,集音乐比赛、教育、演出于一体的大型文化项目。
○ 能否从个人角度谈谈您当初构思、创办“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的一些情况与想法?
● 因为我自己曾有过十年古典音乐专业学习的背景,而目前又主要在从事大型文化活动的推广和运作,因此我对中国的很多音乐赛事始终都很关注。通过对国内音乐赛事的了解并与国际一流音乐赛事进行研究比较之后,我们认为由于国内的音乐教育理念相对落后,音乐赛事存在诸多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弊端,以及乐种发展失衡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通过音乐比赛来发掘并培养人才的效果,与世界顶级音乐赛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由于缺乏专业而规范的组织管理,公平而独立的竞赛体制,缺少长远的赛事规划和常设性的执行机构,再加上某些音乐赛事对于商业性的过分关注,导致国内很多的音乐比赛项目在运作几年之后便销声匿迹了。
作为一个曾经的古典音乐专业学习者,我非常能够理解国内众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因为缺少与世界一流音乐人才和大师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因为缺少一个公平、开放、具备国际水准的展示舞台,从而难以提升自我和实现价值的苦恼与无奈。此外,通过这些年来我们公司在大型文化活动推广和运作方面所积累的专业经验,我们也一直希望可以操作一个具有潜力的,可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音乐文化项目。可以说,正是出于我对目前国内音乐赛事现状的了解,我和我的团队在运作大型文化活动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以及在我自己内心一直难以割舍的对于古典音乐的情结,促使我们在2006年决定创办了北京国际音乐比赛。
○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运作以来,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认为“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有没有什么不足之处?
● 在历届比赛中,赛事主管部门文化部,以及赛事主办机构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相关领导,在赛事的审批、指导、以及协助加入“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等许多方面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鼓励。而以周广仁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音乐界前辈、世界著名单簧管演奏家,前慕尼黑音乐学院院长斯达科先生、国内著名作曲家何训田先生、叶小钢先生等国内外音乐知名人士,都为推动该项赛事给予了倾力扶持和无私帮助。
而对于我们来说,赛事运作最大的困难始终还是赛事经费的问题。根据以往三届比赛的财务统计,每举办一届单项比赛,所需运作经费均在人民币470~500万元之间。而在此前历届比赛中,各轮赛事及音乐会的门票收入、音像制品的销售收入等,只能占到当届比赛所需经费的25%,其他75%(即将近400万元人民币)都要由争取社会赞助筹集,如果筹集不到就由亿成文公司以自身的营业收入来承担。由于赞助来源不稳定,亿成文公司已经为连续三届的比赛付出了1000多万人民币。按照目前每个单项的资金投入量,如果逐渐发展为每年四个单项比赛的规模,资金需求总量将达到2000万/年,需要由赞助来弥补的资金缺口将达到1500万/年左右。
因此,我们目前真切的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对这项赛事在资金上给予切实的帮助和大力的扶持。因为通过对慕尼黑音乐比赛、日内瓦音乐比赛等一流国际赛事的分析研究,我们深切的感到在音乐文化方面,中国需要一个在国际上能与其大国地位相匹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顶级国际音乐赛事,而这也将成为一个国家其国际形象和地位在全球文化影响力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
而也正是因为受制于赛事资金的紧张,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在获奖选手演出场次和赛事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目前确实存在着不足。
对于在音乐比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音乐人才,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举办更多的演出场次,对于他们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就此,一方面我们希望国内的各大著名乐团能够与我们真诚合作,以签约演出等方式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如果能作为一种推出新秀的机制长期执行,我想这将是体现我国推动音乐发展的一种国际化的贡献。总之,我们期望能够得到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使这项年轻但充满潜力的赛事,健康而稳定的持续发展下去。
○ 2010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目前进展如何?
● 进展顺利。本届是大提琴比赛,共吸引到来自全球22国家(不含港台)的93名选手报名参加,国外报名选手60人,中国报名选手33人(4人来自台湾),其中国内院校21人(台湾院校1人,香港院校1人),海外院校中国选手12人。在入围的44名选手中,其中包括8名中国选手,他们是:上海音乐学院——周润青;原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现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毕笑一;原中央音乐学院,现科隆音乐与舞蹈大学——李若迪;中央音乐学院、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吕冰夏;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蔡幸涵;原西安音乐学院附中,现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仵代岱;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徐婷;原中央音乐学院,现中国爱乐乐团——张集。
历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的预选工作都是由评委会主席牵头在国外进行,第一届预选在瑞士巴塞尔(Basel),第二届在德国慕尼黑(Munich),第三届在德国克龙贝格(Kronberg),第四届比赛“弦乐四重奏”将在德国柏林(Berlin)进行。预选过程中选手的名字不会出现在任何材料中,而是对所有选手的录音CD进行编号,评委拿到报名录音时,只有CD编号及带有编号的打分评判表,而在听完所有选手CD,由评委亲自选定入围选手编号并签字之后,即为不可更改的最终预选结果。
2010年8月6至7日,本届大提琴比赛的预选在德国Kronberg Academy进行,通过两天认真而细致的工作,评委会主席Raimund TRENKLER先生及评委Walter GRIMMER先生通过选手的CD录音筛选出了44名选手进入比赛,他们将在10月22日齐聚北京,期待他们的精彩角逐。
○ 感谢张先生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访问,祝愿“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越办越好,成为国际公认的权威音乐赛事之一,为中国古典音乐事业的发展,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 谢谢,我们共同努力。
(责编: jingy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