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摇滚青年兼记者穆谦跟哈萨克族的音乐家IZ乐队主唱马木尔去了趟新疆,他们来到了麦盖提县木库萨尔乡,住到了当地人的家里。自然而然地,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刀郎演出,那种大声叫喊着唱歌,用力击鼓的热情和生命力,深深地感染了这个汉族青年。他想到了他在北京看到的各种摇滚乐演出,相比之下是那么的无力与无根……他有了一个想法,要把真正的传统刀郎歌舞带到北京来,用了一年的时间,他和马木尔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八个当地的刀郎艺人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新疆来到了北京。他们这些人大多数已经过了50岁,有的是第一次出门坐火车,他们是当地最普通的农民,但也是那个县里几个技艺最好的刀郎艺人。他们从小学习弹琴、唱歌、打手鼓,只为能在婚礼和聚会上赚些钱或吃一顿免费的喜宴,于他们来说,音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漫长的旅途中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整个车厢上的人被他们的音乐打动,其中的一些人专门来看他们的演出。
98的南门空间是新兴起的一个演出场地,这里曾有过各国的先锋艺术家演出,是文艺青年、小资和先锋艺术家的集中聚点。去过南门空间的人都知道它旁边是一个回族餐馆,这也是整个798场区惟一一个平民餐馆,像是特意为这八个新疆艺人准备的.中午,他们在这里吃羊肉饺子,并通过马木尔和一个美国女孩和美国来的音乐家交流,汉语、维语、英语、手势、眼神来回穿插,我有点插不上嘴……在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在那个封闭的地方,音乐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越来越消失,而是有很好的传承,这次演出的八个艺人里有一对父子:手鼓演奏者卡迪·努莱克和卡龙琴手伊齐兹·卡迪。伊齐兹·卡迪22岁,也是这次演出用的所有乐器的制造者。
在南门空间,新疆的老爷爷们连一个垃圾筒都会研究上半天,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从容,面对台下300多人(绝大部分是外国观众),他们在音乐里表达他们的从容。
演出开始了,七个男艺人穿好统一的黑色的长袍盘坐在毯子上,像开一个小型的家庭聚会。因为这是第3天演出,所以主唱艾买提·买买提的嗓子有点哑,他先唱了几句然后是其他老人的和声,同样嘶哑,像一块很老的羊皮,而卡龙琴像流水般在后面映衬着,反而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演出从平静到掀起高潮不足几分钟的时间,过渡得自然而平和,当你沉浸其中的时候,它便戛然而止——这是木卡姆的一个套曲。
长着美丽眉毛的帕提古丽·拉合曼只有23岁,在两段木卡姆演出完毕后,她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新疆歌舞,与在新疆餐厅和电视上看到的不同,她的脸上没有过度的喜庆,甚至还略带一点点忧伤,大年纪的乐手和她一起旋转,起舞,他们的舞步稳健和轻盈,像一种仪式,也让人恍惚。
木卡姆的套曲一首一首的来,然后是传说中竖着拉小提琴的奥斯曼·斯迪克和帕提古丽合唱的两首新疆民歌,竖着拉的小提琴传出孤独哽咽婉转的声音,我居然想起了DIRTY3。后来,就像所有人能够想象得到的,观众加入了他们的舞蹈和游戏中,语言不通,但每个眼神里都是其乐融融的气氛——也许他们最初就是靠眼神来防止孤独的。
2个小时后,演出结束了——没有返场,因为他们还要在3个小时后坐火车离开北京,离开这个艺术云集的大都市,回到5000里以外的麦盖提县,做他们的宴会乐手,放羊、种地、养育后人,过他们平静沉寂的日子。
艺术区里也在准备着下一个花样。
刀郎木卡姆:刀郎人是维吾尔族的一个分支,居住在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叶尔羌河、塔里木河流域。木卡姆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学界的普遍重视,并于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刀郎木卡姆”是刀郎人的传统音乐套曲,龙、刀郎热瓦普、刀郎艾捷克等乐器的独特音色与歌声、鼓声交织在一起,再配以旋转的舞步,会带人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文/郭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