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会诊06乐坛 评点内地音乐工业:有喜悦,忧更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02:45 新京报

  本报讯(记者贾维)2006年内地发行唱片比2005年下降了一半,传统音乐工业更是失掉了自己的权威和领导地位,一直步履维艰的内地音乐工业在2006年似乎陷入更低的低谷。众多业内人士昨天坐在了一起,共同探讨总结刚刚走过20年的内地流行音乐工业。对于乐坛现状,音乐公司、增值服务商、歌手、制作人、媒体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症结还是无解?

  从传统唱片的发行数量和去年的歌曲流传度上来看,内地的传统音乐产业都在去年有了不小的萎缩。众多大牌歌手未发片和选秀选手占据歌坛的现象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忧心忡忡。甚至有歌迷在调查中直指音乐人“黔驴技穷”。除了老生常谈的盗版和网络影响之外,唱片公司老板宋柯表示,内地唱片工业的弱小是问题之一,他希望能效法日本,成立产业联盟。

  而许晓峰等其他业内人士指出,音乐产业的规模实际是在扩张,只是有些人和模式可能不适应现在的新情况。资深媒体人丁宁则并不完全认同2006歌坛衰败的看法,因为至少无线的发展让众多中小唱片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

  是否真的衰败?

  虽然众多传统歌手显得声音弱小,但也有音乐人士看好2006年的内地乐坛。曾经推出庞龙的鸟人公司老总周亚平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内地唱片公司将来要想做大做强,首先就是放下精英意识,要草根。“唱片公司觉得,我们是卖一种文化。我觉得我没有这个义务,唱片公司是企业,只要盈利,拿硬指标说话,就是钱,看你赚多少钱。”2006年卡拉OK市场的收费开始启动。据测算一年下来大概有110亿的收入,而且对这块蛋糕全是权利人获益。因此,在靠庞龙获得不菲收入的周亚平看来:“现在盈利模式越来越多,我们要把眼睛盯在新的技术里头。整合产业商业化、保护知识产权、整合产业链,开发各种各样的营业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大。”

  应该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规则

  宋柯(太合麦田唱片公司董事总经理):

  

会诊06乐坛评点内地音乐工业:有喜悦,忧更多

  新人无论创造力还是歌手的艺人魅力储备上,应该比前辈充分得多,很多新人在后端媒体宣传和销售渠道推广上的乏力,实际上是唱片公司乏力。另外,很多老将,并不是说没有全力以赴。我个人一直有个看法,内地的乐坛永远不要和港台的乐坛相比,因为内地与台湾和香港相比,在音乐的传播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比他们有更强的耐心,比如说一个艺人的生命力,我觉得常宽、丁薇他们仍然很年轻。传媒没有耐心,比如说哪一年没有发片,传媒以为这个人不在了。孙楠他们,也没有年年发片的。去年他没发片,我们认为这很正常。我觉得歌手不在乎,这应该是一个态度。

  我觉得这个行业太小,小到现在无法面对任何相关的谈判力度,比如说我们现在面对互联网要和运营商去谈,甚至想和媒体聊点事儿都处在不对等的位置,为什么?因为这个行业太小。我们应该把这些集中起来,我们这些人都有梦想,加起来会更加强悍一些,类似一个行业协会或一家公司。日本有四家公司,他们做了一个合资公司,大家对等入股,把版权扔进去,然后制定规则。在制定规则中,唱片公司不会从中吃亏。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这两年担忧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抵制炒作和恶搞

  汪峰(唱作人):

  

会诊06乐坛评点内地音乐工业:有喜悦,忧更多

  对于艺人来讲,一个唱片公司的老总,或者是一个唱片公司面对艺人,永远要去尊重和尊敬,无论他怎么样。我们做的并非是把他改变,塑造另外的一个样子。事实上如果这样做,在你签下他的一瞬间,你已经失去了这个艺人,而且已经失去了他身上的价值。你之所以会签他,是因为你不认识他时,他打动你的那一刻。所以我们应该想想这个行业最基本的因素。

  近一两年炒作、恶搞、作秀,不属于很严肃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地占据传媒的一大部分。我觉得其实娱乐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很多层面是要使人快乐。但如果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它的文化最终体现只剩下炒作和恶搞,那这个国家的文化肯定会灭亡。我特别同意这句话,有时候我和朋友聊天聊起这个行业,有些话题可能一、二十年前很多做音乐、做文化的人会很骄傲地谈起,到现在大家特别羞于谈它,觉得自己特土,特不与时俱进,挺傻的。我觉得这特别悲哀。因为真正在每个人心中非常热爱,能够举出代表国家民族的文化和唱片,一定是特别有思想,同时它的音乐性和本身的价值是很高的。

  真正的音乐消费不是仅靠彩铃

  杨浩宇(华友数码传媒总裁):

  

会诊06乐坛评点内地音乐工业:有喜悦,忧更多

  日本拥有一个完整的市场,这个市场最核心的地方是版权保护,日本实体唱片的销量是2000亿(日元),而中国实体唱片销量可能还不到它的1/ 10.实体销售市场从前年、去年一直都持续下滑。包括新人发片也是这种状况,而无线,我们以前寄予很大的期望,实际上2005年、2006年彩铃方面没有重大的突破,2004年、2005年是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而2005年、2006年是持平的状态。

  这跟彩铃的本身形式有关系。它可能更多像是一个时尚的东西,而不是真正的消费。真正的音乐消费应该是整体向上的,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消费市场。刚开始有彩铃的时候,大家觉得新鲜,一窝蜂地换了,但换起来也麻烦,曲目也不全,彩铃的市场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好。整个产业结构,关键是利润的回收问题,最核心的是希望政府在法律方面能够有所改善,包括在互联网搜索上能够得到改善,总体上随着3G网络的演进而改善。

  购买力没丧失只是取得太容易

  黄伟菁(百代唱片中国区总经理):

  

会诊06乐坛评点内地音乐工业:有喜悦,忧更多

  EMI的数据说,整个唱片市场大概掉了40%.去年第一季差不多掉了30%的市场。唱片的实体销售的确是在下跌。今天一个很好的艺人如果发一张专辑能够像欧美艺人发一张专辑那样不用担心5年的生活,那就不会黔驴技穷,因为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制作唱片上。我们大概统计了一下去年8月至10月,李宇春出片、S.H.E出片,周杰伦出片,证明这个市场还是可以的,它有这个量,只不过我们如何让消费者从口袋里把钱掏出来买实体唱片。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在网络的部分,我觉得不是听众失去了购买力,而是他们取得太容易。

  网络盗版超过了95%,所以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大家取得太容易了,有的人愿意付费,如何付费?程序太麻烦了。他们倒不介意一个月几十块钱包月的费用。

  所以从上游到下游应整合,让大家易于取得。

  我是台湾的唱片从业人员,但是自从我进来,我觉得内地的模式,不会只遵循某一个地区,从音乐到媒体,到消费者接受信息,都是不同的模式。音乐产业,包括娱乐产业,都会有一个全新的模式。谁能够掌握这个模式,把它整合起来,那么就有成功的可能性。

  选秀主体矛盾版费、分类不成熟

  高晓松(创作人、音乐制作人):

  

会诊06乐坛评点内地音乐工业:有喜悦,忧更多

  我觉得朴树之后就没看到什么金子,选秀就是选石头。大的问题就是选秀的主办方和唱片公司实际上不是一个品位,也不是一个方向。本身没有那些大选秀之前,其实唱片公司也在选,我们跟西方人不一样,那边艺人特有责任,有很多人是真有话要说,想把自己的音乐做出来,不是名利心很强的那种。管理层和高层是希望这个唱片能够成为一个商品,希望能挣钱,我们这里是倒过来了,真正希望做点音乐和文化的,实际上是唱片公司的高层,底下的人反而倒过来了,那些人就想出名,就想赚钱,这是很大的不同。

  有某些有钱的城市、人均收费第一,还有很多人觉得1块钱的KTV版权费还贵,我们就这么不值钱吗?我代表写歌人非常愤怒地建议,一块钱还贵,那我们谢谢您,给多少我们也发不了财。

  在西方,因为有大量不同的分类,所以做类型音乐做到三分熟,就有听众了,要做到九分熟你就在这个行业里火了。

  在我们这里你一定要做九分熟才能开始有听众,否则就挣不到钱,所以大家都不愿意上。我们现在三分熟的艺人特别多,但就是做不了,九分熟才开始有人听,没有机会锻炼的话,永远没人听。

  ■2 00 6内地唱片成绩单

  总量减少一半有效专辑稀少

  2006年的内地乐坛发片总量不超过110张,相比2005年229张的全年总发片量,少了一半多。同时,比2006年港台乐坛的150张发片量也少了近三分之一。不过这个110张的数字,也仅仅是对2006年发行的专辑的笼统计算,而细数这些专辑,不难发现,其中包括羽。泉、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胡彦斌等在内真正有较好音乐口碑或市场销量的“有效专辑”,则不超过30张。

  老将发片无几新人选秀垄断在歌手方面,往年活跃在内地乐坛的歌手中,2006年仅仅有羽。泉、水木年华、满文军等推出了专辑。而像韩红、孙楠、那英这样的实力老将却没有发片。新人方面共发片20多张,除了刘亦菲、谢娜等从影视或主持跨界歌坛的“新人”外,其余全为选秀新人,包括李宇春、何洁、周笔畅、张靓颖、张杰、薛之谦等在内的选秀歌手在2006年共推出13张专辑。

  传统销量惨淡无线发展平缓

  自2006年9月15日至2007年1月15日,李宇春的首张专辑四个月总销售数字为58万8497张。这也代表了去年内地传统唱片的最高商业水平。内地原创的传统歌手歌曲具有广泛传唱度的不超过5首,无线成绩也无法与近年异军突起的彩铃歌手相比。无线方面,2006年并没有如同2005年迅猛发展,整体比较平缓,内地原创中,《一万个理由》、《秋天不回来》等为代表的无线音乐作品下载达到了千万的量级。

  其中《一万个理由》下载量突破1700万次。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12,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