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唐朴林:朴实“民”风 飞入“百姓”家(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19:27  中国音乐报

  孜孜不倦创作路

  196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学直至退休。在这几十年中,唐老既在教学上勤勤恳恳,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才,又不断地丰富自己,笔耕不辍写出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他认为选材方面是最重要的,题材和体裁上比较慎重。题材选好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比较重视打附稿,写作时间上有个比例:7:3 。(案头附稿工作占7,剩下是创作)所以创作中一般是一气呵成比较顺利的,创作过程中如有新的想法、灵感再有所改动。他认为:“‘创作创作’既然是搞创作的,就要有一个‘闯’和‘新’,没有哪个作曲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丰富多彩的。”正是因为唐先生有一股敢闯、敢想的思维,他创作的民乐合奏《花板舞曲》在当时就是独一无二、开天辟地的第一个,还用巴乌、笛子各种少数民族的乐器合奏的《三月三》也是突出了一个“新”字;《歌乐.多媒体》加入视觉的也是少有的音乐体裁。在唐先生的眼里,他所储备的题材在十年二十年里也都是写不完的!

  在退休的这十几年当中,他仍然笔耕不辍,精力之旺盛,有种与时间赛跑的精神,投入到创作当中,完成了“中国故事民族歌曲系列”一部分。拿去一些作品给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姚盛昌看,惊叹不已的说:“唐先生,您太勤奋了!” 他还在2005年6月份举办了一场个人民乐作品音乐会,展示了多年创作研究民乐的成果。预期今年的五月底再次举办一次以“和”为主题的一场音乐会,这种“勤”实在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在我问到在众多作品中哪一部您感到满意时,这位老先生斩钉截铁地说,“下一部”。在他眼里,以前的一些作品在做完或演出之后,总感到些不满意或有些遗憾。虽然一些作品得到了一些人的好评和推崇,但总觉得有些遗憾。因为总觉得自己的作品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总是期待自己的是下一部作品,因为坚信音乐是无止境的,创作是无止境的,总会一部比一部好,永无止境地向更好的去发展。

  羁绊中成就辉煌路

  在唐先生从事音乐的六十年中,编撰有《歌曲作法》、《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概论》、《民族乐队配器法》、《民族器乐多声部写作》等教材。出版有《民.音乐之本 》《民族器乐多声写作》《历代八音诗荟萃》、《神奇的音乐》等专著。发表有《敦煌琵琶谱刍议》、(古谱学的后期工程》、《中国打击乐器与节拍》、《八板与黄金分割》、《“琴”辩》、《关于民乐的杂谈》、《潮乐音阶探析》等数十篇论文。策划主题民族音乐会十余场,共创作民族器乐曲300首,部分作品获奖。

  中国民族器乐交响曲《黄陵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90年代前后,人们(尤其海外华人)形成一股“寻根热”,一时间各种历史古迹——尤以“炎帝陵”、“黄帝陵”等则大兴土木,修葺一新。华人寻根,认祖归宗:不分贫富、地位高下;服饰各异、华服洋装;语言有别,和而不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大家齐聚黄帝陵前,虔诚而肃穆地屹立,诵经颂扬;轩辕吾祖,伟哉黄帝,万代朝宗。体现一个“和”字。这部作品写于20年前,但现在看来这部作品至今也是相当出色有分量的作品,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思想、以及背景的探究,营造了古朴悠远的意境,真是中华民族传统器乐一应俱全啊!问世后,在北京演出时,受到前文化部长的极力称赞:“想不到天津真是藏龙卧虎啊!”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