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器乐教育家刘柱喜:“热爱”是最伟大的老师(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8日16:41  中国音乐报

  大学生活十分艰苦,当时刘柱喜先生家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但他却能够知事理、明道理,大学期间省吃俭用、发奋图强,凭借助学金和管乐补贴的一点儿补助去学习和生活,尽量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不仅如此,严谨、刻苦的刘柱喜先生始终以高目标、高标准、 高追求来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其他共同课的学习,他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如出一辙,每天保证至少4个小时练琴,踏踏实实地学习,从不浮躁。俗话说“隔行不隔里”,一向以民族乐器演奏为主的刘柱喜先生,却向西洋乐器大大迈出了一步。在校期间,他吸收了一些民族乐器学习的经验,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西洋管乐演奏,与萨克斯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之后的多年间,他十分积极的参加了流行音乐的各类演出与实践活动,不仅在萨克斯管的学习和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成功编著了《萨克斯管教程》一书。

  刘柱喜先生说道:“我在大学就是想学点儿真本事,使得自己将来能够去一个好的演奏团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因为刘柱喜先生诚恳的、谦虚的、上进的学习态度和优良的行为作风与做人准则,不仅在校期间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老师的重视,而且在中国民族乐团实习的两年期间,也屡屡受到团长的赞赏。因此在毕业后,他顺利地留校任教至今。

  三尺讲台“孺子牛”,矢志支教写人生

  1987年,刘柱喜先生开始了人生当中另一个身份的“旅程”。他参加了天津讲师团,到基层接受锻炼,进入中学教授音乐课。一年的时间,他在三寸讲台上积累了中学教育经验。回到音乐学院后,刘柱喜先生开始从事学校乐队排练、演出和教学工作。2001年天津音乐学院新校区成立,也是在同年学校设立现代音乐系开设萨克斯管专业,这在当时对于国家教育来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每一个成功者都会有一个“突破”难点的开始,才能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现代音乐系,由于师资力量贫乏和教学设备的不够完善,导致专业进度比较缓慢。但刘柱喜先生与其他老师不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而且广泛调研,尽可能多地吸收兄弟院校的办学理念与经验,始终秉承“教书育人,从艺必先成人”的教学理念。

  短短七年的时间,天津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在全国“开了花”。 刘柱喜先生指导的08届学生张晶在全国木管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他培养出的“五个小伙”乐队组合获文化部全国音乐组合比赛器乐第一名,他还培养了“红色浆果”、“嘟吧嘟” 乐队、“音天诱惑”乐队等一支支十分优秀的乐队。此外,他的爱徒如李枫、魏飞旋在全国的比赛上也都获奖。已经毕业的学生里,有在广州歌舞团当演员的;有在天津艺校当老师的;还有在北京签约公司发展的。

  说到教学方面的成就,刘柱喜先生感到十分欣慰,他说:“搞科研教材建设,我不希望有多大辉煌,只希望自己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在三尺讲台上铸造辉煌。” 在教学工作中,刘柱喜先生始终发扬“崇师厚德,为人师表”的优良作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及教学改革工作中去,用满腔的热情,去耕耘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更多的高素质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在教育学生方面,刘柱喜先生认为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流行音乐主要是人才的培养,用“热爱”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作力量及创作潜能,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技术理论基本功扎实、知识结构完善、演奏技术娴熟、艺术修养丰富,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方位复合型音乐人才。不仅如此,在搞好自己本职教学的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他坚持“组合、原创、实践”的六字方针,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社会上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位置。

  可以预见,为热爱生活而艺术,为热爱艺术而生活的刘柱喜先生,必将在学生的身上倾注毕生的精力,铸就华美篇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中国音乐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