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届的央视青年歌手大赛,今年已经到了第十四届。26年来,阎维文、戴玉强、王宏伟、谭晶等多位歌手都从这个舞台起步,成为长期活跃在歌坛的明星。但2000年以后,青歌赛的影响力却一年不如一年,真正能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手寥寥无几。本届青歌赛的团体赛正在央视直播,但也未能吸引多少观众。
缺少娱乐性,关注度不及选秀节目
青歌赛虽然是歌唱比赛,但因一直采取直播的形式,已经演变为电视综艺节目。近年来,电视节目一直在求新求变,青歌赛却几乎没有变化。陈旧的比赛形式、老套的环节设置、略显沉闷的现场气氛,让整个比赛缺乏激情、鲜有亮点。近年的比赛主要靠综合素质考核和余秋雨的点评吸引人气,今年取消该环节后,就更缺乏娱乐性了。
与此同时,各地方卫视的“超女”、“快男”、“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歌手选秀节目却办得风生水起。今年和央视青歌赛同期举办的选秀节目“花儿朵朵”,观众短信支持率远远超过青歌赛。
“第一届青歌赛举办时,家里有电视机的都少,电视节目也就那么几个。比赛中一旦出现几个明星选手,大家很容易就记住。现在可选择的节目这么多,关注度自然就分散了,即使是超级歌手的水平,也很难在观众心中形成超级印象。”业内人士分析说。正因如此,自2000年的王宏伟、谭晶之后,10年来几乎再没有选手的名字能让人耳熟能详了。
专业性太强,与电视节目定位不符
青歌赛虽是电视节目,但其评判标准带有强烈的专业性,因而也导致许多专业院校、团体的选手将其视为歌唱事业的“敲门砖”。近年的青歌赛上,观众可以看到选手们动情地述说与青歌赛的不解之缘,他们的参赛频率都很高——两三次刚起步,四五次是正常。
显然,这些选手希望通过参赛获得业界的认可。一个电视节目,能承载这样的专业评判吗?著名词作家、青歌赛评委阎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摇着头说:“现在把青歌赛定位成专业的、业内的比赛,把这事看得太重、太严肃了。”
原创性匮乏,折射国内乐坛尴尬
历届青歌赛中,原创作品一直是一个软肋,绝大多数选手都愿意选唱已经具有一定传唱度的歌曲,真正做到“自产自销”的很少。因此,近几届青歌赛都用加分的方式对演唱原创作品的选手予以鼓励。即便如此,以原创歌曲参赛的选手依然不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曾经担任过青歌赛评委的创作型歌手郭峰一直强调,音乐的灵魂在于原创,“比赛不只是选优秀演唱者,而是要推出新的个性人才和新作品。大赛推出的歌手不能只是专家喜欢,也要让不懂音乐的人欣赏、接受。”
缺乏原创力的青歌赛,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国内乐坛的尴尬。其他歌手选秀节目中,同样少有原创歌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去年“快乐女声”选秀中曾轶可的歌声荒腔走板,但因为每首歌都是其原创,最后一路杀进了全国十强。
本报记者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