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贤江 谢韬 采访/谢韬 编辑/谢韬
今年五一,北京的“鸟巢”体育场,会有一场叫“滚石30”的演唱会。媒体和演出商们都在不惜赞美之词地预告,这会是一场让很多人毕生难忘的演唱会。“毕生难忘”,一点都不夸张,因为,“滚石”两个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就是青春的全部,而青春,又是人生中最美好、最无法忘怀的阶段。可就算你对这些感情铺垫早已烂熟于心,或许还是忍不住偷偷自问一句,为什么偏偏是滚石,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值得炫耀的重要的记忆?
从去年开始,各大媒体就已经以不同方式大篇幅重温了“滚石唱片30年来的光辉历程”,而去年11月在台北举办的“滚石30 快乐天堂”演唱会,虽然罗大佑、李宗盛、陈淑桦等“滚石传奇”遗憾缺席,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于“滚石”的怀念冲动,内地更有旅行社推出了“滚石30年演唱会台湾游”,这一切推动了内地滚石30演唱会的最终落实。
周华健、伍佰、五月天、张震岳、任贤齐、齐秦、齐豫、莫文蔚、陈绮贞……从阵容上看, “滚石30”演唱会的票房爆满基本上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们还是不禁想多问一问,为什么是“滚石”?为什么那么多媒体会乐此不疲地“怀念”滚石?为什么继王菲复出之后,那么多歌迷会疯狂扑票?为什么“滚石”会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
缘起
“内容为王”的时代
内容为王,是互联网领域常见的四个字,在音乐产业谈得并不多。虽然,每次有唱片问世,乐评人们都会跳出来吵吵嚷嚷的,但业内人士更相信的是“人气”。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整个产业的低迷,“人气”对于业内似乎更加重要,音乐品质反而是其次,所以,快女、快男、神曲成为内地市场“主旋律”。另一个“主旋律”是“怀旧”,怒放、王菲、滚石台湾演唱会,去年演出市场的三大亮点,都跟这有关。而且,三者都有相同的背景,都是八九十年代华语音乐盛世的“遗产”。
90后的歌迷可能很难理解那个“盛世”,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那个时代,作为产品生产者的唱片公司是以精心制作为荣的,创作、企划、营销、宣传,每一道工序都由专业人才把控,天王、天后、教父、唱将、偶像、玉女,源源不断地充实着华语流行音乐市场,满足了音乐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喜欢青春活力的可以“消费”小虎队、林志颖,喜欢天籁之音可以“消费”齐豫、王菲,喜欢纯情甜美的可以“消费”周慧敏、杨采妮,喜欢情真意切的可以“消费”李宗盛、赵传,喜欢唱将歌王的可以“消费”张信哲、张学友,喜欢苦大仇深的可以“消费”罗大佑、黄舒骏,喜欢抒情女声的可以“消费”陈淑桦、林忆莲,喜欢潇洒帅哥的可以“消费”黎明、郭富城,喜欢铿锵铁汉的有Beyond、伍佰、魔岩三杰……
诚然,那个时代也有“粗制滥造”“虚张声势”和“无聊炒作”,最光鲜亮丽“天王天后”们也曾被人说是“小丑”,但市场的畅销产品在工艺上都是精益求精的,在卖点上都是为人津津乐道的,在产品质量上都是过关的,放在当下看都是“更专业化”的。别的不说,就拿小虎队、林志颖这些当年的青春偶像与现在比,从“包装”到“歌曲”,都棋高一着。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字,值!
情怀
理想主义者的坚持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如果说,唱片公司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产品的前景,那么作为华语乐坛最成功的本土唱片公司(没有之一),“滚石”不但是唱片公司经营的经典范本,甚至可以说是华语乐坛一整条生产线的领路人。
也许香港人更善于生产“天王天后”、也许飞碟唱片更善于生产青春偶像(小虎队、林志颖等),但滚石唱片却是握住了音乐产业核心产品——歌曲创作的命脉。从80年代以罗大佑、李宗盛、齐豫、齐秦为代表的“人文音乐”到90年代杜德伟、任贤齐为代表的中式R&B,还有内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摇滚盛世”(唐朝、黑豹、窦唯、张楚、何勇)、台湾90年代初林强引发的“新台语歌运动”和以Beyond、五月天为代表的“摇滚主流化”,直至21世纪开始的所谓“独立音乐风潮”(张震岳、陈绮贞),滚石旗下的艺人们为各自的时代贡献了最经典的作品。
《童年》《爱的代价》《梦醒时分》《伤痕》《心太软》《我是一只小小鸟》《朋友》《姐姐》《海阔天空》……这些经典作品除了当时帮滚石卖出了无数唱片之外,更成为广大消费者们最美好的回忆并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中,正是这些“回忆”构成“滚石30”演唱会的基础。当五一那天,数万人齐聚“鸟巢”的时候,他们毫无疑问将从那一首首昔日金曲中重新找回往日的感动。
有必要分析这种“感动”的来由,那就是“滚石”从始至终对歌曲创作、唱片制作和概念企划的高标准严要求。作为一个从摇滚杂志转型而来的唱片公司,“滚石人”对于音乐都有着一种理想主义者的坚持,他们对于音乐品质和人文情怀的要求要高于市场中的其他唱片公司,罗大佑、李宗盛如此,陈淑桦、林忆莲如此,徐怀钰、五月天同样如此。这种“坚持”,除了保证滚石能30年如一日地推出优质歌曲外,还驱使他们不甘于满足现状,勇于突破自己去探索新的领域。于是才有了“魔岩三杰”和林强、陈绮贞、杨乃文这样的市场另类。
而且,也正是因为理想主义的气质,滚石才能团结到乐坛最出色音乐人为自己服务,并在30年后的今天还能让早已各奔东西的老朋友们重新团聚在一起——要知道,无论是台北还是北京,“滚石30”演唱会的报酬在业内不算最高,能把那么多人吸引到一起,也就只有“情怀”了吧。
前路
音乐≠“快消品”
尽管“滚石唱片”功名显赫,但不得不承认,“理想主义”在音乐产业中并不是主流。对于绝大多数的唱片公司操盘手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唱片销量和排行榜成绩。不能因此说他们急功近利,毕竟音乐是一门生意,他们要养活一个公司,就得尽可能快地挣到尽可能多的钱,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但是,“滚石经验”证明,音乐从来就不是用后即弃的“快消品”,对高品质内容的坚持,会带来更大的财富。尤其是在市场上的音乐内容品质大幅度滑坡的当下,“滚石”当年的理想主义给自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众多本土唱片公司先后倒下后,“滚石”这个一度被认为已经不行的品牌重新成为市场热点。优质内容的积累,一方面让“滚石30”有“怀旧牌”可打,更重要的是,手握大量优质内容版权也让“滚石”从音乐生产商(滚石唱片)成功转型为内容管理商(滚石移动)。
我们有足够理由怀疑“滚石30”的“怀旧效应”不会持续太久,但是,每当音乐市场让人失望的时候,每当人们又开始怀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滚石”仍然在列,而选秀、彩铃、神曲、炒作什么的都早已成浮云。
滚石人“话”滚石
为伟人写传记,总要比为混蛋写更难,解读一家伟大唱片公司的成功模式亦然。滚石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既属于历史,又启迪未来。相比能否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存活,它曾把唱片产品的品质看得更为重要,只不过在今后,音乐产品不再仅仅是有形的实体,也可能是无形的服务。滚石的听众和歌迷,从60后到90后,至少完整囊括了两代人,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已不再购买封面印有黄色箭靶Logo的CD光盘,却依然在尽情消费着这份深切的怀旧。
为什么偏偏会是滚石创造了华语流行乐坛的最大奇迹?究竟哪些人才最有资格对此评头论足?没有比“滚石人”更适合来谈论“滚石”的了。唱片公司老板、音乐制作人、歌手艺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传统唱片业的核心流水线。他们既创造了属于昨天、今天的滚石,又把握着它明日的命脉。
对艺人唯一的责任,是让他们听到全场喝彩
滚石唱片总经理,创始人之一。周华健在《最近比较烦》里唱到“我问老段说怎么办?老
段说,基本上,这个很难”,其中的“老段”指的就是这位滚石在音乐方面的掌舵人。
Q:为什么一定选在鸟巢举办滚石30北京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