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可怜郑京和演奏小提琴的红酥手

2013年10月22日10:38  京华时报 微博

  □听乐·郑京和独奏音乐会   

  2006年,郑京和手指意外受伤,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蛰伏之后,她于2011年从艺40周年之际复出。两年之后,她终于再次来到北京。

  10月18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从她登台的那一刻人们便能感受到这位昔日大牌的紧张、不安和自信心的缺乏。在登台后近一分钟的时间内,郑京和都在调整着站位角度以便适应她专门要求的孱弱的灯光效果,同时也对音乐厅内的任何一点杂音表现得异常敏感。当她终于仿佛找到了最佳感觉之后,更大的意外却随之而来,郑京和竟然将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的第一句音阶拉错!她马上停了下来并示意钢琴从头再次开始,冷静的观众席中分明可以觉察出无声的叹息。

  这以后,郑京和再没有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但频繁出现的音准失误、无厘头般的错音始终伴随着她独具表现力的音乐和刚猛的音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这位曾经无可挑剔的小提琴家,已经成为了美好的回忆。而在音乐的处理上,郑京和始终带给听众独特的感受,韩国人纠结与直率并存的性格充分反映在了音乐里。在格里格第三小提琴奏鸣曲的演奏中,缠绕的节奏和乐句衔接丝毫不妨碍音乐整体的流畅性,郑京和深谙如何让音乐的整体走势变得自然纯真。她曾经以兼具坚韧和细腻的音色而著称,即便如今丢失了许多细腻,那种粗粝而饱满的琴音仍然让人回想起二十世纪上半叶小提琴黄金时代的风骨。下半场的莫扎特奏鸣曲,她甚至夸张地使用了“巴托克拨弦”这种十分现代的演奏方式,她在以自己的方式挑战着心目中任何一种风格的作品。

  听众的满足来自于音乐会正餐的最后一部作品,弗朗克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凭借着曾经上榜的录音,她的名字与这部作品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经过了之前三首奏鸣曲的“热身”,郑京和终于能够相对舒展地面对她的“签名之作”。精巧而不动声色的结构处理为作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在这里每一个相邻的乐句都似乎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相对冷静而平直的处理让作品一反常态地展现出异国的美感。    (周皓)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