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昨日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了一场名为“从《美国偶像》到《超级女声》”的师生学术交流会,通过和《美国偶像》的对比,探讨了《超级女声》受追捧的原因。
新闻学院孙玮老师认为,“《超级女声》不管是在文化领域还是社会发展领域,都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虽然大家都知道《超级女声》是对《美国偶像》的模仿,但是孙老师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美国的民主政治在《美国偶像》之前就已发展完善,不需要
《美国偶像》来为他们作教育,但《超级女声》却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训练方式。”
谢婷老师认为,《超级女声》能够把那么多人聚集在一个话题之下,是个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现象。“美国向来有着‘个人主义’的传统,所以《美国偶像》与美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超级女声》海选里各种出位的表演,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
洪宾老师指出:“我们都不要忘记娱乐在中国社会里的发展历史,从被压抑到最后被接受,不会超过20年的时间。娱乐节目作为一种新闻文体,一直在与其他的新闻文体纠缠、斗争。如果把《超级女声》与社会变迁因素联系起来,我要给它贴个标签‘娱乐的民主’。”看到《超级女声》,洪老师说他感动得想哭:“中国的老百姓也有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
赵民老师指出:“作为一种训练方式,《超级女声》这种低成本的社会实践方式,比动荡地让大众学会民主更好。比如他们会用权威(评委)来选出pk待定的选手,又会通过大众(大众评审团)来救回选手。他们是在用娱乐的方式来训练公众的意识。”谈到海选时评委们“尖酸刻薄”的评语,赵民老师认为:“这不能怪评委,而是要怪观众们挑剔的眼光。能在电视上听到那么多赤裸裸的真话,观众当然会欢迎。” 邵旭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