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
胡德夫
10月14日至27日,本报记者跟随北京280多人组成的展演团队,到台北采访两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首次以城市互访形式举办的大型交流活动“两岸城市艺术节”。除了艺术节
的各种活动之外,记者有机会了解到台北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采访到一些活跃在海峡两岸的知名人物,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着北京。于是,便有了台北采访手记系列——“双城记”。
如果只是在街头偶然遇到,无论是在台北还是在北京,真的很难相信这个穿着白色T恤、开着橘红色小smart汽车的男人,竟然是罗大佑。当然,还有可能更加惊奇——当你遇到罗大佑骑着脚踏车的时候。
能够见到罗大佑,是这次台北采访的意外收获。这全靠李敖的经纪人、罗大佑曾经演唱会的执行总监王祥基的细心安排。这位在台湾颇有名气和口碑的王大哥,觉得仅仅送给本报记者李敖亲笔签名的《李敖诺贝尔提名文选》、带本报记者吃了台北著名的“鼎泰丰”包子还不算尽了地主之谊,又特意把记者叫去参加他和罗大佑的私人晚餐。于是,就在阳明山的卡拉OK刚刚唱过罗大佑多年前的老歌《追梦人》的第二天,竟然就在台北市中心非常繁华的一条街上的日本料理店,和一身休闲打扮、被白色T恤衬得格外年轻和健康的罗大佑同桌就餐。见面握手的那一刻不免心中感叹:怎么听他歌的我们都已老了,而这家伙居然越来越年轻,一副享受人生的模样,也没点老资格偶像的沧桑样子!
对北京早已非常熟悉的罗大佑,第一句话就像老朋友一样热情的打招呼:“怎么样?少爷(本报记者戴方的外号)还好吗?还在吃喝玩乐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满意地点点头:“嗯,这家伙还在吃喝玩乐,北京就没问题!”问他自己喜欢到北京哪里玩,他脱口而出“乡谣酒吧”,而且比记者还清楚“乡谣酒吧”搬迁之后的新地址,一副“北京老玩家”的样子。这些年的罗大佑,经常频繁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几个城市活动,曾经唱过“台北不是我的家”的他,如今显然已经在霓虹灯最闪亮处四海安家了。而且最近特别喜欢健身的他还迷上了骑脚踏车,特意买了两部折叠型的,一部塞在他那辆极其可爱、只能坐两个人的小smart里,另一部则被他运回了上海的家。
日本料理店的老板娘特意献上很多精美珍贵的美食,让罗大佑边吃边啧啧称赞,酒也喝得十分开心。时而给大家倒酒、招呼大家举杯、吃菜,时而沉默不语、不知在想些什么的他,既是热情的,也是内向的。当一位崇拜他的女店员激动地请求和他握握手,他有些不好意思。而当记者开玩笑表示也要“握一下”时,他笑道“握一下要20元的!”,还是伸过了温暖的大手。酒足饭饱,吃得尽心的罗大佑,在向老板娘表示感谢时,终于忍不住谈到了音乐:“对于两个事情我是没有民族主义的,一个是美食,一个是音乐。”晚餐结束,告别罗大佑,他不许拍照,只许拥抱。
而在台北真正让记者听到好音乐的,是罗大佑“师父”一级的人物——被誉为“台湾民谣之父”的胡德夫。不久前他刚刚在北京举办过一场小型演唱会,受到热烈拥戴。没想到这次到台北,竟然在偶然中发现台大附近一间颇有名气的“女巫店”咖啡馆,周末有胡德夫的演唱,也是意外之喜。在台北听原汁原味的“太平洋的风”,听他演唱台湾原住民民谣,感觉当然不同。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整个人都被他的“气场”和音乐凝固住,那样真诚而有力量的歌声中,像是重新活过一次。而他自己,因为在用灵魂歌唱,动情处也抹了泪。
演出结束,记者追胡德夫到屋外,告诉他北京的朋友问他好。满头白发的老人惊喜地给了记者一个热情的拥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么多年从没亮相于大陆媒体,在台湾也只出过一张专辑,竟然在海的对岸有那么多人了解他,尊敬他,热爱他。而他在北京的最后一晚,是在后海边的酒吧和北京的朋友一起畅谈到天明的。“在水边看着天渐渐亮了,简直像是坐在一幅画前。”说着,老人的眼睛又湿润了。目送他既像流浪汉、又像吟游诗人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台北在心中印象从此不同。
不过,在台湾,最家喻户晓的音乐,既不是罗大佑也不是胡德夫的,而是费玉清的《晚安曲》。因为,台湾的百货公司、餐厅、书店等各种营业场所,都选它做打烊歌曲。多少年来这首歌在全台湾大城小镇每天同一时间同时响起,送人归家,也算是奇迹吧。
本报记者王润 胡铁湘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