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达是个民歌新秀,她的民歌听了不少,听说也“跨界”了,没有听到,见到张卫宁才知道是他制作的,我问走了多远,卫宁笑了笑说:“不远”。
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民歌手“跨界”眼下成了一股小小的潮流,做法各有不同,但共同的特点都是试图超越学院的标准融入流行元素。有走的远的,也有近的,其实远近并无所谓,关键是是否恰当。
听了王丽达的《五百里》,有点兴奋,主要是听觉上受吸引。
先说说王丽达的声音。民歌手唱流行风格的歌曲常常有一个问题,就是无法找到“流行味”,这里边的原因很复杂,有作品决定的,也有声音处理上的,但是所谓几届央视电视大奖赛以来流行组评委“打压”“民通”唱法,主要是因为很多歌手,尤其是女歌手的声音概念其实还是学院里的声音概念,加上传统化的民歌写作模式,在一些评委看来自然就不符合流行音乐要与时俱进的原则。然而,要一个歌手在经过多年训练以后找到另外一种声音状态绝非易事,有时找不好会两头够不着。所以,能否依据作品找到恰当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当年广东的刘新茹,稍后的那英、田震都经过这种寻找自我声音的过程。王丽达在这张专辑内应当说基本上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声音状态,这就是在学院训练的技术支撑上找到了适合于作品的声音位置,也找到了不同于学院民族唱法的特定流行味。她的声音空灵流畅,虚实互补,比较好地表现了作品要求的内涵,在《五百里》《一颗红豆》和《风云》中表现得很突出,尤其是《风云》,算得上是一首咏叹调,难度很大,王丽达用上了学院训练的方法,又表现了浓郁的流行风格,特别是高音部分处理得很舒服,足以动人。
当然,也要提到音乐,制作人选择的作品颇具匠心,快慢齐备、老派流行风格和新派都有,但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写作和编曲上对王丽达声音恰到好处的烘托,音乐本身也写得丰富而光彩,可以听出制作人下了相当的功夫。这也是如今一些歌手常常面临的问题,有时制作人主意太大,结果成了歌手为音乐当托,有时歌手注意太大,结果就是拧巴着。这张专辑在制作人和歌手的协调上显然是很通,这样才有了浑然一体的效果。而且,就听觉上感受,整体的制作都比较精致。
我感觉不满的地方也有一些,从王丽达这方面说有些作品的声音还没有到达最佳的感觉,有些地方的喊唱处理得不够漂亮,声音有点挤。对于老派一点的流行歌如《三年》《一颗红豆》意思是有了,但如新酒,还不够浓郁醇厚。从制作上说整体上偏重了,对于王丽达的声音来讲似乎有更多的留白可能更好。创作作品的旋律个性还不够强,也是个弱点。
“跨界”是一种挑战,也许对于现在的歌曲作者和演绎者来说,跨界将是今后若干年的一个非常重要,也前途开阔的一个领域,希望有更多的实践、更多的探索,歌坛才会真正活跃起来。金兆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