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孙孟晋专栏专题 >正文

孙孟晋:Beyond,经典的由来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20:23 外滩画报

  记得那年黄家驹离开的日子,我刚刚在电台主持摇滚节目。第一套做的是约翰·列侬,大约说了,“甲壳虫”10年一道坎,解散是自然的事。这样说家驹显得有点残酷:他也没逃脱乐队10年的坎。

  但总觉得Beyond的传奇和那一瞬间的下坠有关,也许,我将Beyond比作西方摇滚史上的“甲壳虫”有点刻意,但他们的确是华语摇滚乐队的不败神话。巧合的是,前两天听到乔
治·哈里森在孟加拉演唱会上,高唱列侬的“Something”,

  里面有一种故人惜故人的感觉。但如果当黄贯中他们续唱黄家驹曾经唱过的“光辉岁月”,所有Beyond歌迷定会泪如泉涌。

  永远在路上

  跟随Beyond音乐历程的人,大多经历了时代的重负在失去时的激荡和空虚。Beyond那种青春迷失与进取,是做到凝练的高度的,如果说Beyond有什么特别吸引人,就是永远在路上的迷惑感。相比达明一派的玲珑透剔的“阴性”寂寥,Beyond的阳刚之气足可杀人。

  Beyond完全可以骄傲的是,他们不像很多内地摇滚乐队如“黑豹”、“

超载”以一张唱片混一辈子。相对而言,Beyond中期的作品更成熟,也更包容。比如《继续革命》、《命运派对》。当然,在音乐上首张唱片《再见理想》更有野心,也散发一种不屈的对抗意味。1986年,英伦的后朋克/新浪漫正在蜕变之中,我一直以为西方理想主义精神真正沦亡的时间,就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华语歌坛晚了将近10年。Beyond、达明一派、那波乐队一方面深受英国音乐的影响,一方面担当了本土意识觉醒的角色。也就是这种精神实核保证了Beyond成为香港流行乐的主流,而这也是后一波人如“软硬天师”、DRY停留在边缘的原因。

  娱乐的泛滥,一定是商业潮流的结果。其实,一味地追求精神与物质的某一头,都有不现实的偏颇。真正能激荡出浪花的都是:转型期的对抗造成的。所谓生不逢时,肯定时世千篇一律而无所抗争。在Beyond身后有一堆牺牲品,是价值观的颠倒、自由选择的失去和人际关系的复杂。《俾面派对》,是Beyond讽刺娱乐圈最尖锐的曲子。但老实说,当Beyond开始代表众人发落某种现象的时候,他们也在失去骨子里的那种孤傲与封闭中的直面。我好像再也没有发现,Beyond后来敢于这样安排歌曲:一首7分种的《再见理想》之后,紧跟着一首7分种的纯乐曲。要知道,14分种的听歌经验里,人生足可翻山越岭!

  没有祭奠的青春

  可能是一种习惯,Beyond很多唱片的第一首曲子都相对“惊世骇俗”,实际证明每首都成为他们的名曲。如《继续革命》里的《长城》,《犹豫》里的《Amani》,《命运派对》里的《光辉岁月》,《Beyond4》里的《真的爱你》,《海阔天空》里的标题曲……黄家驹等人绝对是写旋律的高手,这也是Beyond的情歌长年不衰的理由。当同行张晓舟告诉我,《真的爱你》、《喜欢你》是他KTV的保留曲子,我就明白了这么多年他依然保持激情的窍门。而当有人告诉我,曾经有人带着她听《冷雨夜》,我相信那里面肯定藏着美丽的故事,雨夜被冷冷的东西包围了,总是难忘的。

  其实,Beyond令我难忘的是——那些打破他们青春飞扬与爱情叹惋模式的曲子。像配器很中国化的《大地》有深刻的历史感,“在那些开放的路上/踏碎多少理想”;《长城》的意义是把长城比作一道历史的“疤痕”;还有呼吁和平的《Amani》和歌颂曼德拉的《光辉岁月》以及对命运担忧的《爸爸妈妈》。将那些歌词和早期的如“巨人”比较,就会发现后者还停留在稚嫩的发问上——“看看世界每秒在变”。当世界已经变得令每个人麻木的时候,像《逝去日子》的歌词就比较个人化:可否再继续发着青春梦/不知道光阴飞纵。这句歌词适合每个去参加Beyond告别演唱会的歌迷,为什么不是人的内心每秒在变呢?

  在无论如何务实的时代里,人都能保持某种浪漫。也许是在某处不经意的隙缝里,是思维突然插上了翅膀。前几天在一个大超市里,听到喇叭里反复播放着Beyond的《海阔天空》,当听到第五第六遍时,我意识到自己无药可救了,在那个浪漫的超市里,我不是顾客,而是一个过客。

  大概很多人都会意识到:我们都是这世界的过客。去看Beyond告别演唱会,不需要找回什么,非常简单,因为青春不曾有过什么祭奠。而三个人的Beyond只是想告诉大家,他们并不想越过乐队22年的坎。

  带着快乐,去和一个时代道别。孙孟晋/文

  (“BEYOND的故事-2005告别巡回演唱会·上海站”将于2005年9月3日在上海大舞台举行)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4,720,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