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新京报:北京国际音乐节 应该如何变脸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1:01 新京报

  北京国际音乐节。

  北京国际音乐节在8年的历程中,已迅速成为一个文化品牌,成为中外东西方音乐文化对话、交流的平台,可以说也是一种“中国速度”的产物。回望历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每届都有新意,都有亮点,有可回味可圈点的地方,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掘和推广,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关爱和展示,对中国戏曲音乐发展走向的关注和引导,对中国现代音乐的接纳和扶
助,对音乐教育的热情,都使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个艺术平台的色彩逐渐丰富和斑斓。

  但在最近两三届悄然出现的变化,却让我感到组织者观念上的某些不确定。一是这个“节”的名称。最初很明确,就叫北京国际音乐节,响亮大气,一目了然。后来缀加了个“国际交响乐演出季”,类同于一个部门两块招牌。对音乐节来讲,这个“季”还能起到多少推波助澜的作用,真不敢说。我知道北京还搞了国际戏剧演出季和国际舞蹈演出季,加上这个音乐的季,一年四季,北京有三个艺术季,各占时间近月,真是大手笔,也有大跃进的味道,就是显得多了点,闹了点,虚了点。“季”的概念是什么?在这里大概无法深究,因为一旦深究就有漏洞,就显荒唐。如果说,凑几台交响乐集中演出就可以叫“季”,欧洲那些天天晚上都有数台交响乐音乐会演出的城市,岂不是天天过节、天天过年了呢?

  我参加过几次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新闻发布会,算是与音乐节有一定关系的人。这次没有接到通知,只在网上看到本届音乐节的新闻稿。这篇新闻稿中的某些概念的变化,大概也只能证明我在前面所说的“观念上的某些不确定”。音乐节网站的名称现在叫“北京音乐节”,去掉了“国际”二字。新闻稿的副标题是“第八届北京音乐节暨第三届北京交响乐演出季10月举行”,去掉了两个“国际”。不知新闻发布会上有没有记者就此提问,这个北京音乐节,就是以往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吗?随意更改一个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节的名称,考虑过这种做法的负作用吗?

  第二个变化是自本届起以艺术委员会取代了以往的艺术总监,艺委会设轮值主席。这意思是有事大家(7人)商量,集体决策,不允许某个人继续独断专行?没必要猜测,但我怀疑的是,在没有相对固定的负责人(譬如艺术总监)的基础上,“轮值”(大概只管一届)的主席能对音乐节负多少责、起多大作用?轮值主席的资历由谁认定?

  第三个变化是首次推出“首席赞助商”和“北京音乐节指定用车”的概念。这是推广,我不反对,但前两届搞过的推举音乐家的活动为什么不继续做了呢?我记得那都是与一份报纸联手操作的,确能在读者(观众)中造成扩大音乐节影响的作用(譬如郭文景荣膺此衔的2003年)。废弃此举,也该有个交代,说说不破不立的道理吧。

  第四要说的不是变化,是新闻稿谈到今年要演的歌剧《指环》,称音乐节历届演出的歌剧是从大众的、通俗的向思想性与艺术性都高的“阶梯性的层次递进”。好,就算是递进,到《指环》这部戏,也称得上是顶峰了,明年怎么办?再往哪递进?重头再来吗?这种不顾后果的宣传,反应出的心态,实在不是做音乐节的人该有的。

  第五,《大地之歌》与《杨门女将》两部作品都将在音乐节中亮相。巧了,我在一篇乐评中对这两个作品在今年上半年的演出都有批评。若想知道有无效果,只能用个我不爱用的词:拭目以待。说了这些,未见得说到本体实质,观众也不一定关心,他们更关注的是有什么好节目。 蒋力/文(北京古典乐评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