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评论:当马丁-斯科西斯遇见鲍勃-迪伦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8:26 精品购物指南

  鲍勃·迪伦,这个伟大的名字,绝对需要一部与之相配的纪录片,它终于诞生了。它的名字叫做——《没有家的方向》。

  8月30日,Columbia/Legacy公司将率先发行双CD专辑《没有家的方向:电影原声》,这是鲍勃·迪伦第七张“私录系列”唱片。9月20日,派拉蒙将发行由马丁·斯科西斯执导的纪录电影《没有家的方向》的DVD,等到9月26日和27日,美国PBC电视网和英国电视BBC二
台也将同步播出此片。

  他回来了。

  回望巨星辉煌时代 从疯狂到唾骂

  《没有家的方向》长达三个半小时,详细记录了从1961年到1966年间鲍勃·迪伦的辉煌时期,重点当然放在他风格发生巨变的1965年,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那首石破天惊的《像一块滚石》。影片片名“No Direction Home”,正是出自这首歌的歌词。

  1961年,一个看起来有些笨拙的年轻人踏上前往纽约的旅途,他要去找美国民谣之父伍迪·加索里。这个刚刚上路的明尼苏达男人,就是鲍勃·迪伦。突然间,他却意识到根本没必要这样做——他想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而不是被众人的期待包围得密不透风。

  “我根本不知道这首歌到底好还是不好,算不算突出,我只是把它写出来,然后演唱了它。”——也许已到了“沧桑看云”后的淡定,迪伦说起那首经典中的经典《答案在风中飘》时,好像根本不知道这首歌在政治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只有一脸从容:“我觉得我是个载歌载舞的男人,仅此而已。”

  1965年,迪伦完成英国巡回演出之后,开始迷恋英伦摇滚的节奏,从此走上“民谣摇滚”这条全新之路。7月25日,他穿着黑裤子绿衬衫,背着一把电吉他,带着Paul Butterfield Blues乐队参加第五届Newport民谣音乐节,第一曲《像一块滚石》在时长上打破了流行的三分钟模式,变成突破性的六分钟。无法接受这个改变的歌迷们在他唱完第三首曲子之后,把乐队嘘下了台。

  “那是一场情绪的旅程”,四十年后,音乐节的制作人安东尼在纪录片里如是说。

  那是个赞扬与嫌恶、追随与唾弃的分水岭,迪伦拥抱电声摇滚的剧烈改变让许多人无所适从。他四处碰壁:“歌迷经常在台下嘘我,嘘声四起,嘘的我无法演出”。

  1966年5月17日,在曼彻斯特自由贸易大厅的演唱会上,迪伦上半场一直唱民谣,将乐队介绍给歌迷之后,立即变成电声摇滚。他一脸冷漠,表演时和观众几乎没有任何互动,直到一个叫做基思·巴特的歌迷站起来哭喊,大骂迪伦是“犹大!叛徒!”他才轻蔑地回应:“你在说谎”,然后又开始了疯狂的《像一块滚石》,另一个歌迷中途离场,“我觉得迪伦在出卖自己”,他恨恨地说:“就像妓女卖淫。”

  1966年7月29日,鲍勃·迪伦在纽约伍斯托克住处附近被摩托车撞倒,脑震荡、失忆,甚至中度瘫痪,不得不暂时退出乐坛。影片到此戛然而止。

  绝版影像重见天日 见证旧日传奇

  鲍勃·迪伦一直都是传记作家和出版商眼里的“优质传主”,因为他的歌迷数量根本无法估计。但是,自1985年在ABC电视网的《20/20》节目中出现之后,迪伦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影像采访,更没有谈论过自己的早期生涯,他是个喜欢保持神秘感的人。

  WNET纽约公司的创始人苏珊·蕾西与PBS电视网合作制作“美国领袖”的传记电影系列,第一个目标也锁定鲍勃·迪伦。年复一年,坚韧不拔的蕾西不断给迪伦的经纪人杰夫·罗森打电话,建议他考虑这个计划。而杰夫的回答永远都是:“鲍勃还没准备好”。

  直到2001年,迪伦终于同意这个计划,而另一个合作伙伴、影片导演,Spitfire制作公司成功地请来了大师马丁·斯科西斯。

  马丁·斯科西斯遇见鲍勃·迪伦,这两位风云人物相互撞击,绽放出灵感的火花。

  制作公司给了斯科西斯绝对的控制权,他说:“我只想拍一部真诚的电影,尽可能没有任何约束。当然,我始终支持迪伦,最终结果肯定是正面的。”但在影片拍摄期间,斯科西斯却拒绝与迪伦会面,他不想让真实的接触干扰自己的判断,也许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方式,他与迪伦之间,只存在一种奇妙的联系。需要什么素材跟经纪人罗森说就行,以前罗森私底下经常和迪伦聊天,现在却像模像样地带着摄影师认真拍摄采访,从经纪人角色变成了制片人。

  最后,罗森一共交出10小时图像素材和20小时采访录音,还收集到大量影像资料、录音片段、照片以及歌词手稿等等资料,其中最珍贵的当属《Don’t Look Back》和《Eat The Document》。这是1965年至1966年迪伦在英国巡回演出时,由纪录片导演D.A.潘尼贝克拍摄的影像,后者甚至由迪伦亲自剪辑。这些从未曝光的片段数十年后重新亮相,不管对迪伦本人还是对歌迷而言,都是一段弥足珍贵的闪亮的日子。

  斯科西斯看迪伦 艺术家面对面

  “你永远都站在不断变化的舞台上”,鲍勃·迪伦、这个矮矮的有点发胖的明尼苏达男人戴着渔夫帽,坐在摄影机前喃喃自语,回忆从1961年到1966年这段时光。对迪伦早期音乐不太熟悉的观众,也许会对影片关注的特定年份有些错愕,但他们很快就能理解到,这种情境正是影视作品最强调的冲突和变化。老牌歌迷看到这些传奇般的历史画面,听到迪伦和众多音乐家回忆往昔,很快就会深深迷醉了。

  素材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但更需要强有力的观点和态度,才能让它们熠熠生辉。从格林威治村的波西米亚风到肯尼迪的白宫岁月,从人权运动到越战——在马丁·斯科西斯冷静的剪辑台上,鲍勃·迪伦所处的历史时空显得真实而丰满,也从另一个侧面重现了美国政治文化史。

  诚如苏珊·蕾西所说:“这绝对是一部‘斯科西斯式’的电影,这是一位艺术家对另一位艺术家的审视。”小康 小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