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劳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布伦德尔
肯普夫
在我的心目中,有几首钢琴奏鸣曲有着非常特别的位置。这些奏鸣曲包括海顿的Xvi34号钢琴奏鸣曲,莫扎特的K333号,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李斯特唯一的一首b小调奏鸣曲,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op111,另外就是舒伯特的倒数第二首钢琴奏鸣曲D959了。如果要用最快的速度去了解一个作曲家的作品的大致个性和他本人的情感特质,我想这些奏鸣曲无疑最为合适。
舒伯特的第20号钢琴奏鸣曲,D959,A大调,一共四个乐章。完美的四个乐章!四个各有特色近乎独立的乐章,而先后顺序是那样的和谐。最后一个乐章用的是回旋曲格式,用我在网上见过的一个朋友的话来说是“世外桃源”般的境界。这也似乎预示着舒伯特的最终归宿:舒伯特一生穷苦,晚年尤为潦倒,甚至会为晚餐没有着落而发愁。但他的音乐却很少表现这些,永远都带着那种极容易辨认的温情在里面。第四乐章是这首奏鸣曲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虽然可能并不那么显眼。它把第一乐章那些如歌的主旋律、第二乐章那种平静舒缓的忧伤以及中间无法抑制的剧烈冲突、第三乐章那种满不在乎的谐谑,都给统统压制下去了,回归到一种与世无争,但又不是无欲无求的境界。这是一种迷茫的结果。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非常喜欢这首A大调的奏鸣曲,她形容这首作品,尤其是第四乐章,根本就是“一群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她强调了舒伯特的复杂的内心冲突,强调了肉欲和情感的最严重的冲突。第四乐章就是在这样一种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随时可以结束,随时可以再延续,不在乎这个乐章持续的时间。
但是在耶利内克那部著名的电影《钢琴教师》中,却大量出现的是D959的第三乐章,那个有些幽默有些活泼的旋律。我们不大能看到舒伯特有如此顽皮的时候。很多人都特别喜欢这个乐章。舒伯特的谐谑旋律和肖邦的大有不同,肖邦的同名作品始终充满着难以鸣状的讽刺在里面,或者十分激烈而简短,如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末乐章。
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往往容易让我们去分辨钢琴演奏家的特点。那些以演绎舒伯特而著名的钢琴家,如阿尔弗莱德.布伦德尔,威廉.肯普夫,都有着非常精彩的演奏。这里面我尤其推崇的布伦德尔,他的第二乐章我再也没有发现更好的演绎,尤其是中间那段几个回复的激烈的转折,真是饱含深情;相反,肯普夫淡化了这种转折,他处理得轻描淡写,不蕴不火,仿佛面无表情,而且速度也有些快,匆匆忙忙地就去赶下一个乐章了。
我还想力推智利大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演奏的这首曲子。阿劳晚年的十分偏慢的速度让他的舒伯特极富抒情。第一乐章足足用了15分钟之多,而上面提到的两位钢琴家都在11分钟左右。阿劳总是习惯在每一个细节处、每一个节奏转折点都放慢速度,就像在看慢镜头一样。事实上,舒伯特的音乐这样可能是比较合理的演奏,如果用利帕蒂那种速度来的话我很难想象会是怎样的效果。莫扎特和肖邦或许可以快的快慢的慢,但舒伯特不大合适。利帕蒂在舒伯特作品899的即兴曲里也有过表现,听起来很优美,但并不适合其他乐曲。
作品D959在舒伯特的众多奏鸣曲中散发着异样的芳香,这可能得益于四个完美的乐章,这种结构牢不可破。要论旋律之优美,D664的第一乐章那是极品了;要论内容深沉宏厚,D960似乎更胜一筹;此外,D894和D784都是赫赫有名的巨作。但D959始终别样,他直接地折射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完整地复制了一种艺术家的迷茫和恐慌、不安全感和妥协。这种类似的感觉在舒曼的作品中常常能找到蛛丝马迹。我想如果拍一部完整的舒伯特的传记影片,那就根本不需要找人配乐了,直接将这个乐曲当背景音乐已经足够,当然四个乐章的顺序可能要换一下,而第二乐章也要多重复几次。
事实上,有很多电影正是喜欢用舒伯特的音乐做背景音乐的,我记得美国有个讲盲人钢琴家的影片叫“心灵之旅”,通篇就用的是舒伯特的双钢琴奏鸣曲D940。而纵观舒伯特所有的作品,他晚期的三部钢琴奏鸣曲可以和那些交响曲以及歌曲一起很好地被单独列出来作为代表作,尤其是这首959,适合在任何心情下,用很大的声音、很好的音响,去仔细揣摩! Chopinter/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