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疼爱朴树怎么来?找情怀是高级象征

2015年07月31日13:56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南音/文

  新浪娱乐讯 这周有一首国语歌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它是朴树的《在木星》,因为新歌同时是侯孝贤《刺客聂隐娘》宣传曲,朴树和他的歌成了“周一见”的新噱头。去年七月,韩寒[微博]的电影《后会无期》将久未露面的朴树牵引回主流市场,由他演唱的主题曲《平凡之路》一下子造成轰动。再过不久,朴树的新专辑应该就能发行了,即使他还在说:“但也不能保证(专辑发布)时间……看上天的安排吧。”有趣的是,这个时隐时现的创作歌手,在极低产量、极少曝光下,仍维持着一种吸引人的神秘磁场,每当他有动作,各种各样被赋予情怀和爱惜的解读如同试图充当繁星的手机电筒,闪闪烁烁,营造盛世如故。然而朴树却说:“我觉得现在的宣传都不是我。”这次,我们采访了朴树本人,也试图想要了解“朴树现象”,重要的是我们也很困惑——回归音乐本身,不去放大朴树背后的苦与乐,你能真诚爱这份作品多少?

  朴树现象之——与大电影一并打包的朴树的新歌

  “今年夏天,韩寒来家里找我,说他想拍一电影,不是玩票的,需要一首歌。我说没问题,你来听听大概需要什么样的。我就给他听了几首没有歌词的歌,说我只有做好的这些你可以选,我所有的感情都在这里面。不可能单写,现在没有那种脑力。然后他就挑了这首歌。我说这歌的词想了很多年,真是写不出来。要不你写词。他发来他的歌词,我改了改。”朴树自述里,谈到了《后会无期》这首歌的诞生,与电影无关,他只是陈列给韩寒一些写好的歌曲,任君挑选。没有歌词的情况下,韩寒按照个人感受挑了曲,而后他主导了作词,再让朴树修改,“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愿意跟韩寒合作,好多年都觉得他挺有意思的。我相信他的品位不会有问题,技术上可能有问题。但我看了以后觉得还行。里面有好东西能抓住你,就可以了。”

  与电影《后会无期》和主题曲《平凡之路》的成功对接有相似的地方,这次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和朴树单曲《在木星》,也在形式上实现了合作。尽管很多人疑惑——电影宣传曲和电影主题曲之间……到底隔了多少个朴树?但无妨,电影需要吸引观众的礼花,在正式上映前,听一首歌可以顺便记住导演和电影的名字,宣传曲的功效就算是发挥了。至于歌与影片的契合度,则见仁见智了。

  “歌名03年就有了,旋律07年就写完 。当时是幻想一个没有生老病死,爱恨离别的世界。而现在,我相信,有这样的世界,我们所有人都会去那。”接受我们采访时,朴树起先谈到单曲《在木星》,他说为歌曲付出了心血,自己“狠喜欢”。同时他也“狠喜欢”侯孝贤导演,“他讲的故事很深刻,画面也很有艺术的感觉”,只不过35岁之前还觉得侯孝贤的电影很枯燥,35岁以前看《恋恋风尘》时还觉得太过于沉闷,“但又不好意思跟别人说,岁数大了,抱着咬着牙看的心态看完,看懂了之前看不懂的东西。”

  于是在单方面喜欢的背景下,朴树这次是在与导演零交流的基础上给出了作品,“我想,我可以帮他做一些事儿了。”于是和去年七月《平凡之路》一样,朴树的新专辑再次被提及,只不过时间从“一年后”变成“不久后”,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朴树却说:“我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会让他尽快跟大家见面,但有时候有些技术问题我不知道该找谁解决,有点无助。”

  “君归来,君归来,待历经沧海,待阅尽悲欢,心方倦知返”,这首歌《在木星》主要还是作为朴树新专辑《好好地》中的作品,据悉,他的专辑已经完成了90%,很快能确定发行时间,而且有了新歌,朴树巡回演唱会也即将开票,两个半月后就有首场演出。感觉每一件事都箭在弦上,但朴树仍耿直地再强调了一次:“不会反悔,但也不能保证(专辑发布)时间……看上天的安排吧。”

  讲到这里,事情就大致清楚了。朴树回来了,与他悄然沉寂一样,回来的方式也带着浓浓的个人风格。在华语音乐都快被选秀和歌唱类综艺刷洗成“视觉娱乐”的今天,这位老少年回归,带着亲切的固执和别扭,带着对音乐近乎偏执的热爱,让内心还有一隅文艺的孩子们不禁感到欣喜,甚至于惯例似的,迎接朴树的,一定是各种各样饱含情怀的解读。每隔一段时间,配合着朴树出现,总要被回顾的一定有——朴树的一些从艺经历,朴树的与众不同,朴树的忧郁和封闭世界,朴树的自传,朴树的亲友关于朴树的小故事……而即使是平时犀利霸蛮大战明星八卦的媒体,也给予了朴树更多包容和温柔。这或许也可以称之为“朴树现象”吧。

  朴树现象之——产量如此低的歌手仍然没有被人忘却

  16年前,朴树发行第一张专辑《我去2000年》,12年前,朴树发行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今年,第三张专辑终于来了。对于一个正常的歌手而言,这样的产量,绝对能把唱片公司气死;如果将朴树抛到国外,或许在第一张专辑与第二张专辑的这个空挡里,他就已经被人忘得一干二净了。但在中国,朴树成了特别的例子。即使他是一个出道快20年,只发了两张专辑、个别单曲,演出活动也不是年年平均的原创歌手,但人们没有忘记他。更加有趣的是,朴树的特立独行,使得他那片向公众敞开的狭窄的区域,变成观光客“游览胜地”般,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一探究竟的目光。

  在《在木星》这支单曲发布时,某音乐网站打出的标语是“朴树出道16年的第29首作品”,虽然可以解读成物以稀为贵,但这句一定带着褒义的陈述又存在微妙的矛盾,作为一个创作者,这样的产量确实堪忧。问及此,朴树难得花了较多字数,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老天爷安排的,安排的我比较懒,人生在继续,我觉得我的人格有缺陷我可以面对他,最黑暗的那几年是我的功课,我在治疗我自己,国家发展太快,人们都有些缓不过神来,赶上这个年代让我学会的更多,我有迫切的希望往上走,但不知道上是什么。”

  然而关于朴树的作品,这些年里其实有褒有贬,好与不好之间没有泾渭分明,凭的是个人感受。诚然,创作有弹性,高低起落皆是创作者的正常状态,搞音乐的,也应该对这样的起伏有所准备。但朴树是先于别人跟自己较劲而开始自己跟自己较劲。宋柯说他有严重拖延症,写歌经常写了又费费了又写;朴树的哥哥濮石亲眼看弟弟的一路走到今天,坦言他真的走得太苦,“真可以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他总是想超越自己”。在旁人眼中,“明明可以比现在更好!”“明明可以更加如鱼得水!”“何必这么纠结,一首歌而已。”对朴树把自己逼到这份上存在诸多不解,关心他“消失于大众视线”背后的生活亦成了主题之一。只是,这种虚无的假设并不具意义。你怎么知道可以更好呢?何况,何谓之更好?

  在中国,音乐被挤入文化产业的边角,即使需求依旧旺盛,但供给已经应付到需要隔三差五怀旧忆当年,需要隔三差五拖情怀出来认真接下客的程度。整个音乐行业的式微,最明显地体现在了没有好作品之上。这也是朴树即使游离,来去无踪影,也不容易被人淡忘的原因之一。其一,他曾写过触及人心的作品,在音乐还可以说得上话的年代,他的歌仅只是以传统方式推广便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传播,朴树从此家喻户晓;其二,这些年实在不容易有耐听的作品了,朴树的《平凡之路》稳定系数相比之下高很多,在这之前,李宗盛的《山丘》火候则拿捏得更到位;其三,作为众多被消费情怀的对象之一,在朴树身上找情怀,也似乎成了“高级一点”的象征。其四,讲真,音乐审美是需要培养的,好东西听的越少,耳朵就会越差,而音乐审美很大程度影响并体现一个人对其他事物的审美。当即使连业内都只顾得上矮中拔长的时候,像朴树这样至少做到对自己负责的,就更加容易被媒体放大了。朴树亦曾说过:“中国是特奇怪的一个国家,国土辽阔,如果你曾经有过一席之地,你就能混几年衣食无忧的生活。”

  朴树现象之——多少人羡慕着这个心无旁骛的老少年

  朴树不止一次提到喜欢作家李海鹏,李海鹏曾在书中写下“命运自有时间表,恰似夜宴早不了”,这句话看来也深深影响了朴树(好几次用上天安排好来回答)。李海鹏曾经做过多年自虐也虐人的一线记者,他笔下记录的灾后北川,看得人无数次寒颤,文字里淋漓展现出真实的残酷,又留有人情的温度。朴树喜欢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好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儿吧,这一边,荷尔蒙、虚荣和欲望,宛如烈火,至死燃烧;那一边,悲悯、善与爱,人格修行,也可以永无止境。当然对坏的人生来说,卑鄙和强横也可以永无止境。后一种人和他们的组织机构可能有钱有势,可是不屌也罢。我们还有另一个世界可以依凭。”

  把这段话摘抄下来,朴树那些从犄角旮旯翻找出搀和在一起的有限个人观点就变得清晰了。李海鹏也曾写过:“周围的这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奇迹。我并不知晓生命是什么与为什么,可是我觉得,我居住在一个罕有的星球上,微生物在这里改变了空气的结构,而昆虫门忙忙碌碌地把生命连缀在一起,这里有季候,洋流,有一个精妙绝伦、生机勃勃的系统,这算中了头奖了。我相信无是常态,有时奇迹,冷寂是常态,生命是奇迹。 ”你看,朴树写了《在木星》。

  朴树自然没有这位作家的妙笔生花和洞察秋毫,他也不爱在公众面前侃侃而谈。更多时候,他选择与自己博弈,争执了又和解,和解不了就继续干耗,想不明白就接着想,在大家争分夺秒忙着生忙着死的时候,他显得不那么在乎时光飞逝,他的行动力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在作品中体现了自己与自己争斗的过程。

  他也曾开过几十场巡演,还逼着自己参加过综艺节目,然后生病,然后淡出;他患上抑郁、自我封闭,花了很长时间才从最难受的地方脱壳而出;他一面怕别人不喜欢,一面又应付不来社会过大的反应,就好像《平凡之路》时期,面对浪卷袭来般的评价和期冀,他觉得他又要绷不住了,他觉得自己不是个艺人的状态,应付这些实在强人所难,坏结果就是导致专辑后延。仔细看来,朴树的这些年没有特别应该拿来赞颂的品质,不是作家李海鹏一语点醒梦中人,他实则一直处于摸索;别人看朴树是特别,但也许朴树看待自己时,心情远比这复杂得多,他并不常态,也不太正能量,行为曲线亦不值得效仿。

  可是人们喜爱朴树,对他包容,也跟他心无旁骛的少年心性有很大关系。毕竟这样的状态不多——人步入中年,心却仿似少年;对音乐专注,一头扎进去不停“修炼”自己。李健[微博]说,“朴树最吸引人的是少年的沧桑,他年龄已经不是少年了,但他呈现了那样一个状态,不会觉得做作,觉得他很真诚,这就是他的魅力,他可能到50岁还是这样的音乐风格,但你依然会接受。”的确,朴树呈现的是自己最自然的状态,即使别扭;他的“高冷”也并非刻意包装,不似那些团队一不看紧,自己说话就得露怯的“女神路线”女星,朴树纯粹是无法与世界和解,无法苟同圈内大多数游戏规则,干脆就少露面少说话少掺和。与圈子隔远一些,他觉得自己舒服了,可以好好写歌。

  朴树现象之——朴树自述:“我觉得现在的宣传都不是我。”

  “我觉得现在的宣传都不是我。”朴树说完这句话,紧接着却回答不出“真实的朴树是什么样子”,倒也是耿直。这些年,太多人对他加以注解,从情怀消费到展现各自的文艺level,搬他出来说,不那么娱乐不那么八卦,清冷又美好。但朴树说——这都不是我。“大家缺这个,才去强调情怀,而且被太多次强调,不愿意大家是因为怀旧去听音乐。”

  回归歌手,无非作品好与不好,优胜劣汰。但在国内,这样简明了当的事情也能变得复杂,没有标准,自然不成方圆。这次《在木星》,在众多人词不达意地纯为刷朴树多么赞而刷朴树多么赞的间隙,朋友圈里看到最有意思的评价是:“这确定不是《狮子王》宣传曲?”一句没有恶意的调侃,笑过之余亦有思考:回归音乐,不去放大朴树背后的苦与乐,你能真诚爱这份作品多少?

  朴树坦言,做一个独立音乐人有太多阻力,“找不到制作人,歌曲发了没有宣传,没钱拍好的MV,很多时候,因为成本的问题,有很多好想法不能实现。”他平时喜欢去看大排档,“从大排档路过的时候感觉很美好,里面的生活气息让人感觉特别温暖,看到里面的人吃菜喝啤酒感觉很开心。”走出封闭后,他需要更多灵感来源,存于现实的,存于当下的;他说过去的作品现在来看显得幼稚,现在的自己对音乐更加有掌控力了,这是好事。

  那么,就期待朴树的专辑吧。

1 2 下一页

(责编: 阿菲)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朴树宋柯好好地在木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