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之桥》闪现“善之中心”

2016年03月03日 02:20 新京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奥斯卡佳片】

  《间谍之桥》写两个敌对阵营男人之间不可能的友谊,作品中缓缓升起的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它拂去了政治环境和历史事件落在美好人性之上的尘埃,“超越冷战思维”,它让人性中的那种“善之中心”闪现。

  在今年的奥斯卡奖评选中,《间谍之桥》的风头压不过《聚焦》,就是跟斯皮尔伯格自己的《辛德勒的名单》比也还差着点意思。但我这里评选一个人的奥斯卡奖就把最佳给了它。

  《间谍之桥》这作品像块冰冷的石头,沉甸甸地搁在那里,上面镌刻着冷战时期柏林墙边的尸体、刻着从历史中逃脱人质命运的人、刻着那个纽约律师在风雪中挺立在格利尼克桥头的坚毅塑像。这片子写出了超越性的情感和道理,写出了主人公对规则的勇敢捍卫,写出了对敌国战士忠诚品质的尊敬。冷战激烈时期,一个前苏联间谍跟自己的辩护律师发展出一段友谊,这友谊居然还能导致一个被东德投入监狱的美国大学生被意外救出来。它引着观众去思考做个啥样的人……

  编剧 科恩兄弟一反旧套路

  如果让我猜,砸破脑袋也想不到这剧本是科恩兄弟操刀撰写。一反他们兄弟俩偏爱的黑色基调和另类剧作套路,本片完全是经典的编剧方法,讲究的是人物的塑造,结构的巧妙编织,笔触的细腻呼应。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詹姆斯·多诺万原本不过是纽约的一个保险律师,他被指派去给被抓的前苏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做辩护。这也就是个法律援助之类的活计吧,但他和家人都知道,接了这个活儿就会被认作千夫所指的卖国贼。可他坚持按照美国的宪法精神为自己的委托人争取最大的权利和利益。

  他在最高法院的那段辩护词有着绝对的理性力量,有自己所秉持价值观的自信:“我们是谁,这难道不是我们在冷战中最伟大的武器吗?”如果这一段是雄辩展示理性和自信,那另一段台词就显出这个看上去老实诚信的律师具有近乎狡诈的机智。东德总检察长根本不肯释放美国大学生,耍派头走了,多诺万被甩在冷板凳上没辙了。灵机一动,他就吓唬那个高官的助手,大意是:去告诉你的头儿,要是你们不放大学生,搞砸了交换间谍的事,阿贝尔知道自己回不了家,可能开口说话哦。到时你们去跟苏联人解释啊,呵呵。这段话有点连唬带骗,但逻辑坚硬,决定了情节的走向。最后,他硬用一个苏联间谍换到两个人。

  演员 老戏骨拿下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尽管男一号是大牌汤姆·汉克斯演的,但就人物塑造的立体化和分量来说还不见得就压得住对手。饰演前苏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的马克·里朗斯,是今年我最有把握预测的最佳男配角奖项,还跟朋友打了赌。

  马克·里朗斯在《间谍之桥》里头扮演一个潜伏在纽约的前苏联间谍,看到他,我们不大会想起明星这个词,但我会用好演员、艺术家、老戏骨来称呼他。感觉他在整部影片中也没说几句话,但是戳得住!一大帮神勇干探踹门冲进他家里,他毫无反应,淡淡地打个招呼:“客人来啦”。风轻云淡的一点小计谋中,他就毁灭了一个罪证。影片以他给自己画像开始,以他给多诺万送画像作为尾声里的一个重要音符。整个作品的情节走向也是结在他身上。

  剧作 奇巧人物结构走出冷静高潮

  《间谍之桥》用的是经典剧作法,但仔细看看,科恩家两兄弟构建的人物关系且有些奇怪,有些反常规,有些精巧。因为这点反常规,多数故事梗概都写迷糊了,说后面是多诺万主持谈判拿间谍换回U2飞机飞行员,似乎那个美国大学生普莱尔只是多诺万在买菜时捎的一棵葱,似乎他在结构中可有可无。

  其实,如果没有这个学生角色,这个故事就没法写,就根本不是个故事!坚持要救美国大学生是多诺万自作主张,仗着自己辩才无碍、冒着危险、连唬带骗才成功。而起到决定作用的,是阿贝尔。风雪桥头,中情局官员根本不在意普莱尔是否被释放,他命令阿贝尔可以走了。但是,此刻,这个前苏联间谍对多诺万淡淡地说:“我可以等”。就这句台词,在戏剧结构上才把多诺万、苏联间谍、美国大学生、鲍威尔四个人紧紧扭结起来。有这句话,才把两位主角兜在一起,人物关系才结得住。这句话就是本剧的高潮,后面就是惊涛拍岸之后的尾声涟漪。

  主题 好莱坞“主旋律”是什么?

  咱许多朋友爱说“美国主旋律”,《间谍之桥》是主旋律?呵呵。美国电影左边有《华氏911》《国家敌人》,右边有《阿甘正传》《绿色贝雷帽》;浪漫团圆有《漂亮的女人》《阳光小美女》,黑色幽暗绝望有《老无所依》《七宗罪》,谁是主旋律呢?哪一届美国政府要想拿出钱来拍电影,那就是找死。实在要说美国电影也有主旋律,“骂”倒是他们的主旋律。看看《间谍之桥》就更清楚,它对美国政府和自己的百姓乡亲可是一通骂。

  多诺万跟法官说不要判阿贝尔死刑,万一咱有个间谍被抓,还有的换。法官回答:“这是几乎不可能的可能性”,透着一股满满的自信,满满的傻气。中情局官员赫夫曼满口保卫国家安全的高调,可是对被俘的美国大学生的命运毫不关心。在最后交换的关头,查理哨所那边大学生还没放出来,他居然催促前苏联间谍走。多诺万骂这家伙就是骂得有理、有力,骂得过瘾,大意是:“你听好,是那本规则书才让我们成为美国人。”他说的规则书叫做美国宪法。

  《间谍之桥》写两个敌对阵营男人之间不可能的友谊,作品中缓缓升起的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它拂去了政治环境和历史事件落在美好人性之上的尘埃。现在有的中国学者和电影人一听见批判极权主义,听见要坚持善恶之辩就会跳起来说不要非黑即白、要超越冷战思维。看看《间谍之桥》吧,这叫做“超越冷战思维”,它让人性中的那种“善之中心”闪现。

  □郝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原标题:《间谍之桥》闪现“善之中心”)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鹿晗想简单出个火车站有这么难吗?

鹿晗离站台出口不到200米,密密麻麻的粉丝组成了巨大的屏障。[详细]
鹿晗想简单出个火车站有这么难吗?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