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荣获雨果奖

2016年08月22日 01:40 北京晨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郝景芳(右)此次获奖的《北京折叠》由刘宇昆(左)翻译并推荐。

  被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品为《北京折叠》

  昨天,在被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的世界科幻协会第74届“雨果奖”颁奖中,中国80后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得了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也是继去年刘慈欣之后,中国作家第二次获此殊荣。郝景芳来到美国堪萨斯城领奖,北京晨报记者联系到正在现场的郝景芳,她说“获奖之后还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写作”。

  郝景芳把科幻撒上诗意的阳光

  据了解,郝景芳此次获奖的《北京折叠》是由著名科幻作家、《三体》的译者刘宇昆翻译并推荐的。此外,她还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她发现美国科幻小说界对世界各国的科幻作品都越来越关注了,除了中国作品,还有日本、新加坡的作品。

  对于中国作家再度获得雨果奖会不会对中国科幻小说界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郝景芳表示,她自己肯定会继续努力地写下去。此外,她介绍,最近出版的作品,是6月份前后出了4本书,包括基本涵盖了郝景芳迄今创作的科幻作品的《流浪苍穹》、《去远方》、《孤独深处》三本书,以及《生于一九八四》这部她首次尝试的现实主义纯文学长篇小说。此次获奖的《北京折叠》收入《孤独深处》一书。

  雨果奖得主、《三体》系列作者、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昨天获悉郝景芳获奖之后,第一时间表示了祝贺。就在上个月于北京举办的读者交流会上,刘慈欣曾来京为郝景芳《流浪苍穹》《去远方》《孤独深处》三本书的推出助阵。大刘多次表示了对郝景芳作品的喜爱,他说道,郝景芳的创作,可以说是把科幻题材撒上一层诗意的阳光。这种诗意让人感觉到既有很古典的味道,也有很现代很前卫的感觉。“我觉得她在我们国内的科幻创作中,确实是有不可替代的色彩,正是这种色彩让她的作品给我很大的吸引力。就像我曾经在她的一本书的后记中说过一句话——感觉已经消失很久的夕阳,金色的阳光从什么地方照回来了。”

  《北京折叠》引发社会阶层思考

  郝景芳现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从事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她自2006年开始写作,她的创作常在科幻作品中融入对现实的思考。《北京折叠》中她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一个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折叠起来的城市”。

  郝景芳对《北京折叠》灵感来源表示,她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时候,会和楼下的人聊天,聊他们生活的压力,聊他们远方的孩子;几小时之后,她又在学校见到挥斥方遒的同学,在工作中接触到世界500强的CEO。他们的生活彼此互不交叉,仿佛一个不同空间叠加在一起的北京。她想把各种生活写下来,让大家“看见”彼此的生活,而且让大家“看见”彼此平时的“看不见”。比较有趣的是,关于《北京折叠》,中国的读者更多理解为写出了社会阶层现实,以及现实社会对于每个人生活的影响和北京的特殊性。但是郝景芳说,她曾和国外的一些读者交流,发现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机器化和自动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如果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和自动化取代现代的工人,失业的劳动力怎么办?这似乎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国外读者更愿意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没有关注到政治人物。

  《流浪苍穹》思考两种社会形态

  在《流浪苍穹》这部郝景芳迄今唯一的长篇科幻小说中,她设定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在谈到这部小说的设置时郝景芳曾经说过,她其实是构建了两个不同形态的社会,一个在地球,一个在火星,发生在大概一两百年之后。出发点从制度出发,地球上发展成一个纯粹的市场环境,政府的作用和力量挤压到被忽略不计的程度,全球化浪潮推到全球市场,市场化这个进程已经推进到所有领域。火星的社会,是完全不市场化,你可以认为是一个计划经济,是一个很僵硬化很保守的体系,每一个人的劳动,不管你干什么,是根据你的年龄获得你的收入。她在书中通过来自地球和火星的不同的人的思考,思考各自社会对生活其间的人物命运的影响,同时表达了对不同社会问题的探索和困惑。

  就在上个月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面对“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人们过度关注刘慈欣的获奖和她当时的被提名,而忽略了中国更多的科幻作家的问题,郝景芳曾经这样说过:“很多人都在写,写了挺久,很认真地在写。看大家的目光会不会更多地关注到那些现在还没有被关注到的写作者,只要大家关注到他们的话,可能就会发现很多一样优秀的作品。而不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北京晨报记者 刘婷

  ■人物

  郝景芳 是学霸更是思考者

  “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郝景芳在昨天的获奖感言中说。不久前的那次采访中,北京晨报记者明显感觉到她是一个积极驱动自己进行社会深层问题思考的女孩。这在她的个人经历中清晰可见。

  她中学时得过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可是和很多同样获奖的年轻作者后来在青春小说领域耕耘不同,她喜欢读量子力学、天文学以及理论物理学家谈哲学的书。于是她大学本科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是清华天体物理学,但她对于社会学、心理学、写作同时也非常有兴趣。后来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读了经济学博士,现在她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从事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她还学过几年大提琴……

  很多人说她是学霸,此次的获奖,很多人恐怕也会把她当成励志人物去解读。但她其实一直在做的,就是致力成为社会的思考者。就像她所说:“你学的东西越技术越实用,之间隔得越远,学的越理论越基础,离得越近。这几个学科的纯理论,甚至是最基本假设的话,你会发现其实它们都很近。无论是经济学、社会学、物理学,还是历史。你从哲学层面去看这些学科的话,它们其实差得并不远,我并没有学很多学科,我始终在某一两个学科而已。一个是,关于人类社会,一个是,关于人类精神意识。”

  刘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