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互联网就是世界

2017年09月19日 01:00 北京晨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李河:著名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互联网的出现,让文化产业这个词,从学术领域中被批判的对象,变成了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发展意义无可替代,著名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过去30年中,互联网在不断地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今天,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已经模糊,而在未来,互联网就是世界。互联网不止促进了文化产业,在未来,它将是唯一产业”。

  互联网下的文化产业

  比起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概念出现得更早,整整70年前,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他们合著的著作《启蒙辩证法》中,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这个词此前也被译为“文化工业”,在英文中,它们是同一个词。李河介绍说:“阿多诺他们提出这个概念,其实是在批判它,他们认为,文化的工业化,如期刊、报纸、电影等,使文化失去了卓越性,变得庸俗。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文化产业,其实是一个贬义词”。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后,局面才开始改变,文化产业逐渐获得正面的形象,以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新发展观》为标志,李河说:“这和联合国的推动有关,当时联合国委托佩鲁研究综合发展观,佩鲁随后撰写了《新发展观》,提出了一切为了人、人是目的等概念,强调社会的发展不光靠物质产品,也要供给文化产品,并由此建立了社会发展的人文指标”。

  但真正推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则是互联网。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将因特网从实验性的技术变成了“社会的基础设施”。1995年左右,因特网在中国成为热门概念,真正进入普及阶段。李河说:“不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推动传统产业的文化化,互联网无疑是最快的渠道。”

  被制造出来的文化需求

  1996年,经合组织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几乎在同时,中国国内也提出“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概念。李河说:“过去人们只相信物质产品的有用性,品牌之类的文化价值,更多是一种附加值,在产品的价格结构中只占一小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文化价值脱离附加值的定义,开始超越物质意义上的价值。比如iPhone,物质意义上的价值很小,几乎全是品牌、创意等文化价值”。

  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出现了爆炸性增长,当消费者们习惯了网络时代的信息交换速度时,传统的文化产品再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制造了更多的文化需求吗,不是仅仅满足原有的需求。

  这也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模式,李河说:“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是超量引流式的,当连写小说都开始一段段发表,随时和读者沟通时,《红楼梦》那种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安娜·卡列琳娜》那种一本书修改七次的生产方式,就无法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了,没人给你那么多时间。”

  事实上,互联网时代,文化生产的形态本身已经发生改变,“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经提出过‘符号时代’的概念,符号是内容的反应,在原来,创作者搜集各种文化符号,要去采风、写生、查阅各种资料等,过程非常漫长。互联网最大的便捷,就是把各种符号集成为一个巨大的素材库。比如敦煌的服饰、鸟虫、首饰等,人们不必亲自去一趟敦煌,互联网会把所有的符号、素材呈现在创作者面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创意”无疑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越来越广,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几乎无所不包,李河说:“创意就是和符号打交道的,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大素材库,使创意者有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豪情,现代技术又可以让他们对各种符号随意地集成、分解、排列、组合,理论上来说,创意是无限的。”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业,绝不仅仅是把文化放在互联网上,那只是最基础的应用,“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促进可以分为3种,第一,是传播意义上的,即通过网络来推广它的形象、知名度、甚至流通速度等,各种产品的官网、互联网广告、乃至网络书店就是这种;第二,是载体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就是这种;第三,就是创意经济,这也是互联网对文化产业最大的促进意义所在,直接造成了文化产业无限的增量和增值。”

  日前,马云再发豪言:“未来30年,是好的互联网企业的时代”,引发无尽的想象和争论。未来如何,暂且不论,但在今天,互联网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李河说:“如果说过去30年,互联网在不断地融入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那么在今天,互联和生存、生活已经开始渐渐统一。这种变化在文化领域同样明显,早期的文化与非文化产业的区别是比较清晰的,现在它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了,因为任何产品,都要涉及研发、创意、传播等,这些其实都是文化产业。可以说,今后的世界,文化与非文化产业的区别只有一个,看它是否和互联网相关。和互联网相关,就是朝阳产业,和互联网隔绝,只能走向没落。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死亡),只和互联网相关。”

  人脑成了互联网的终端

  接入互联网,从30年前开始,那么互联网的普及,则是从20年前开始。短短20年间,互联网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了充塞整个社会的庞然大物,甚至改变了世界上绝大部分人的生存方式。李河说:“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把它比喻为外脑,即人脑的延伸,人们通过互联网,来放大人脑的功能,更快、更大规模地交换和处理信息。但现在,外脑无限膨胀,变成了一个巨脑,人脑反而成了依附于它的终端,每时每刻都在为这个巨脑搜集信息、增加容量。在互联网上,多古怪的问题都有无数答案,即便暂时没有,只要有人提出来,短时间里答案就出来了。以前人们通过互联网来增加自身的信息,现在则是互联网通过人增加信息,人和互联网的位置,已经互换了。互联网这个巨脑少10亿终端没什么问题,但任何一个终端——人脑离开了互联网,可能就处处受困。”

  教育、医疗、餐饮、交通……当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和互联网结为一体的时候,世界就是互联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是简单地促进文化产业,它就是唯一的产业,不管物质的产业,还是文化产业,所有的一切不同,最终在互联网上找齐,都是它的数据。”李河说。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标签: 互联网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