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墓园百万元大修
本报记者 方 正 实习生 刘 霞
广州是曾创作《黄河大合唱》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在这里,冼星海的生平事迹广为人知,以冼星海命名的世界一流音乐殿堂和著名高等音乐学府——星海音乐厅、星海
音乐学院更驰名海内外。但是,很多广州市民可能都不知道,冼星海的灵魂归宿——墓冢,就坐落在广州市麓湖公园北边的星海园内。可由于资金短缺,星海墓园内的冼星海纪念馆不仅规模小、设备简陋,而且因为缺乏维修而相当残破,少有游客问津。记者近日了解到,广州市政府为此已决定投入100万元,对星海园进行扩充、维修,以增加人们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了解,让大师的精魂永驻故土。
魂归故里:广州建星海园
1945年10月,冼星海在前苏联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一个公墓里。碑文写着: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共产党员:黄训。冼星海逝世后,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亲笔写的挽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几行大字赫然在目;周恩来给冼星海的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也引人注目。
1983年,苏中友好协会应冼星海家属的请求将其骨灰移交中国。1983年1月25日,冼星海的骨灰由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派专人护送回北京,随后转回广州番禺县县城安葬。1985年骨灰移至广州市麓湖公园。为永久纪念这位民族音乐巨人,广州市政府于1985年在麓湖公园内修建了“星海园”,其公墓就设在其中。
星海园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园内树立一块2米高的石碑,上刻“冼星海纪念碑”及赞词。园正中有70米长的4级墓道。沿墓道上有一平台。平台上的墓座中葬有冼星海的骨灰,墓座上有冼星海的半身塑像。该园建设后即被定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风雨:纪念馆已残破
星海园于1986年建成,主要包括冼星海公墓和冼星海纪念馆两部分。墓园南临麓湖,北依白云山,地势开阔、环境优美。但由于建成时间较早,纪念馆的规模很小,硬件设施十分落后。
记者看到,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不过数十平方米,由一幢单层的钢筋水泥建筑构成。纪念馆内的展厅面积约30平方米左右,展出内容仅有100余幅记载冼星海生平事迹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据介绍,由于维修资金短缺,历经17载风吹日晒,纪念馆的建筑与展览都已显得相当陈旧、残破,展馆长期漏水,馆内陈列的照片已经开始发黄,字迹淡化,饰粉龟裂。而其接待游客的条件也十分简陋,除了3张木椅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设施,即使在炎热的夏日,馆内连电风扇都没有配备。记者在现场发现,即使是在周末,偌大的星海园内最多时也只有三五个游客,他们还多是带小孩来游玩嬉戏的,而冼星海纪念馆几乎无人问津。
维修重建:永驻大师灵魂
为了将星海纪念馆从破败中挽救回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冼星海,为慕名前来缅怀和悼念的人创造更好的条件,让音乐大师的一代精魂长留故土,在本地一些文化名人的建议下,广州市政府今年正式决定,拨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展馆进行补漏和装修,并增添一些配套设施,增加和翻新展出图片和文字资料。
记者了解到,星海园维修扩充工程日前已经启动,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已经开始着手搜集整理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计划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讨论,研究最佳维修翻新方案。工程负责方广州市园林局目前正准备组织工程招标,招标结束后将闭馆维修,预计年底重新开馆。
资料链接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1926年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及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10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声乐作品。1938年冬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重要作品。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1941年9月准备取道蒙古回国,由于国境线受到阻碍,于1942年12月9日辗转到阿拉木图,完成了表现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和歌颂苏联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管弦乐组曲《满江红》,撰写了《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音乐》等论著。1944年1月30日辗转到达哈萨克斯坦,条件更加艰苦,病情日益加深。战争结束时,虽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痊愈,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