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昆时隔17年招第六代“代字辈”传人(图)

2013年03月18日14:49  青年时报 微博
浙昆第五代“万字辈”演员曾杰和胡娉现场表演 浙昆第五代“万字辈”演员曾杰和胡娉现场表演

  时报记者 张玫

  时报讯 继1996年招收“万字辈”学员之后,因《十五贯》而获得“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美誉的浙江昆剧团,昨日正式宣布,时隔17年之后再度向全国公开招收浙昆第六代——“代字辈”传承人。

  据浙昆团长林为林介绍,浙昆将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联合办学,在今年9月开设戏曲表演(昆剧表演)、音乐表演(昆剧音乐演奏)专业六年制订单班。招生面向小学五、六年级(1999年1月后出生)生源,包括40名昆曲表演学员和10名昆曲音乐演奏专业学员,学费都是全免的。“小学生更适合昆曲基本功的培养,这次招生我们更强调文化课的培养,学员在读完6年后浙昆将择优录取,也可以前往更高学府深造。”林为林表示。

  有意思的是,在学校,通常都会用年份来确定你是几几届的,但在浙昆,却是依据“传世盛秀,万代昌民”这八个字的美好祝愿来确定演员辈分的。“老底子,中国人取名字是很有讲究的,经常是把名字和辈分联系在一起。那时,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当今社会在很多传统文化领域,也有着按字排辈的习惯,浙昆的传承人们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林为林说。

  谈起浙昆的按字排辈的传统,他解释,这得从“传字辈”的老艺术家们取名说起。1921年,苏州曲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等集资在苏州贝家五亩园创办昆曲传习所,招了近50位学员,不过,没多久传习所资金困难无法为继,后来上海商人穆藕初出资,把传习所接办下来。为了使昆曲传下去,当时第一批学员艺名中间的字就取个“传”字来代表。“以前昆曲艺人取名是很有讲究的:姓取自父母,中间一个字代表辈分,最后一个字根据生旦净丑的特点,以‘玉’‘草’‘金’‘水’为偏旁。老戏友一看演员的名字,就知道是什么辈分、唱什么行当。”林为林说,比如生角如美玉,所以从“玉”旁,如周传瑛老师;丑角圆滑流利,所以从“水”旁,如王传淞老师。

  成立于1955年的浙昆就是由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等艺术家在民间戏班“国风苏昆剧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昆剧表演团体,后来“传字辈”艺术家就决定,依次用“传世盛秀,万代昌民”给传承人定辈。在老一辈艺术家的细心栽培下,浙昆出现过“传、世、盛、秀、万”五代同堂的兴旺时期,涌现出汪世瑜(世字辈)、王奉梅(盛字辈)、林为林(秀字辈)等多位“梅花奖”得主。而在浙昆学习成长起来的影视界明星也不少,像六小龄童、邢岷山、何晴等,都是林为林这一辈的同学。

(责编: 阿菲)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