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个人经历
述平1984年考入大连轻工学院机电系,大学期间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并于198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由于热爱文学,大学毕业后,述平没有选择自己所学专业,而是先后在《新文化报》及《大家健康》杂志做记者和编辑。在此期间,述平大量阅读西方小说,从事小说创作,并于1994年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晚报新闻》,获得长白山文艺奖。述平的小说创作一般被认为属于中国文学中的“晚生代”作家群,但述平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他还创作了《药》(1996)等小说,并任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述平也是一个影迷,除小说之外,电影是他的最大爱好,早年曾托朋友在香港购买基耶斯洛夫斯基等影片的录像带和书籍。渐渐的,他对电影的兴趣超过了文学。1997年,张艺谋拍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后,决定转型尝试现代城市题材,他发现了述平的小说《晚报新闻》,于是,述平第一次涉足电影编剧,张艺谋导演、张伟平制片、姜文、李保田主演,拍摄了带有黑色幽默色彩的喜剧《有话好好说》。在拍摄《有话好好说》期间,述平认识了姜文,从此,两个人开始了10年的合作和友谊,述平先后参与了《鬼子来了》和《太阳照常升起》的剧本创作,是姜文创作队伍的重要成员之一。此外,1998年,述平为导演吕乐担任编剧,创作了《赵先生》。
结识姜文
1994年,大学期间就尝试小说创作的述平发表了短篇小说代表作《晚报新闻》。3年后,这部作品被刚刚拍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张艺谋看中,并视为其转型现代城市题材电影的最好文学母本。于是,张艺谋邀请述平担任电影编剧,姜文、李保田主演,拍摄了带有黑色幽默色彩的喜剧《有话好好说》。张艺谋曾对记者称:“最初我们想把述平的五部中篇小说改编成三部独立的故事片并一次性拍摄完成,但不幸发现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然后又企图将其中的两部小说改编成两部电影凑成姐妹篇,结果还是无法完成;最后只好将他的《晚报新闻》改编成了电影《有话好好说》。”
述平也因这部电影与姜文结下友谊。随后,他在姜文的三部影片《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中担任电影剧本主笔。姜文始终选择述平合作,就是因为“述平是个会写书的人,我可不会,但我可以看点儿,因为我认为看总比写省些力气。那就让他继续写吧,我们来看。多好。他好多小说写得特别好,而且特别色。不是那种贬义的色情,它主要是写男女,但是不仅仅局限在男女这个事儿上。”
早在1999年,远在墨尔本的姜文就力主一贯低调的述平出书,并为其“默画”肖像速写,以供文集封面用图。如今文集终于尘埃落定,这幅非常传神的肖像也作为扉页被收进集中。
编剧访问
编剧之道
编剧是一个协助性的工作,你不能越位了,说白了,你得知道你是干嘛的吧,根上的话,我不觉得那是我的作品。既然这样,那很多事情就想通了。你不能说我这个剧本写得牛B,谁拍都行,没哪回事。
在我看来,电影剧本它就是个二度创作,就是在原著基础之上来展示你编剧的技艺和才能,编剧是有技巧的,你小说再好也只是一个素材,你要进行剪裁,进行删减和放大,有一个选择的过程。
原创是昆汀、伍迪艾伦那种少数人干的事儿,昆汀要是不拍电影,写小说也能写得非常好,他本身是个作者,他不是个职业编剧,他是凭借他的兴趣去做的,他不会像投资人、策划人那样来做这个事儿,过份考虑市场这事儿。
如果从原创来讲,很多所谓的职业编剧是不具备原创能力的。不具备原创能力,最终造成什么呢,东抄西抄,扒人家的东西,所以用了很多桥段,我最讨厌桥段这个词了,这就是一个模式,把它拿来用了。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近亲繁殖的现象,电影抄电影,抄得又不聪明,昆汀也抄,但抄得很有智慧,他不是照搬,很多人是照搬,这显得很没有智力。
而且在中国我所知道的那些编剧,能沉浸在那种编剧的乐趣里的人好像不是很多,都是在忙着干活,我写一个大纲,我在多长时间写出本子,那是码字。都是在干活,不是在创作。虽然是二度创作,它也是有选择的,你把它当成一个创作来对待与当成干活还是不一样的,当成活儿就是挣钱了。当成创作,起码还能把你的想法融入到里面,还有一些用心的东西在里面。这么说吧,有乐趣在里面,是创作,没乐趣在里面,是干活。对我来说,如果有乐趣,聊一聊还挺好的,但如果是纯粹干一活儿,让我去干挺难的。
对现阶段烂片比较多的看法
这没什么可责备的,这都是一个应该有的阶段,我们国家可能正好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浮躁的,完全商业化的,不太注重电影品质的。这种东西不会持久的,也许过不了多久观众自己就烦了,就会不满足,但你希望哥们上来一个就是精品,接下来一个还是精品,永远精品,这也太理想化了吧。
记者问:你好像并不那么忧心忡忡?
我没那么愤青,我也不会骂这就是一堆狗屎。市场它也有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它有一个盘旋上升的过程,不必那么过份谴责,忧心忡忡,好像我国没有好电影,你就不活了似的,不看中国的,看点外国的呗,不就是个电影嘛,不就是个娱乐嘛,牛鬼蛇神都出来晃一晃呗,给他们一点空间,别不带人玩,用一种声音压制另一种声音,这也不好,人家也是费了点劲的,也挺不容易的攒一个东西。
创作观
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没什么位置, 我也想过这个事儿,这么个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怎么就出不来大家期望的电影呢?
这可能跟文化观念,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有关系。跟我们的教育培养机制都有关系,对一个文艺创作来说,它不鼓励创作,鼓励的都是规矩和框框。
这些可能是我的一家之言,有些人可能不赞同,比如谈剧本时,就要谈人物性格,当然这是一种创作方法,但我就觉得这有点傻。所谓有性格的人,往往就会变成了一个概念性的单面人物,很容易就把人物的丰富性拿掉了。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过一个手机电影节,有韩国日本的,一看我们国家学生拍的那些东西都特别苍白,都被老师骗了,你们要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所以全都是谈个恋爱,弹个吉他,泡个酒吧,来点音乐,来来回回走两步道,太傻了,你说你一个学生的生活有什么可写的,你太小了,就这么点破事呗。这么说吧,也许你有些生活,但你没有那个认识。
还有一种,我们要写小人物怎么着怎么着的,好像把小人物当作一种标准了,你写小人物是你写不了大人物,没有写的能力。比如写孙子,你能写得了吗?孙子是个什么人,是个玩兵法的人,你根本达不到他的程度,你怎么写孙子,你写诸葛亮,你脑袋比得上诸葛亮脑袋吗,最终写也就写成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驾驭不了这个东西。我不是说不可以写小人物,而是不能总是挂在嘴边,作为标准,作为倡导性的东西来谈。
对新编剧的建议
最好的学习办法,就是面对作品本身,你得琢磨,它是怎么讲的故事,它是怎么把它讲的生活了,有趣了,不光电影,小说也是一样。
悉德•菲尔德,包括《故事》那类的书 ,它当然有一些可取的东西,但你要看写书都是一些什么人,写书的都不是编剧,都是一些教授,研究者,他们都是事后研究。是电影出来以后才说这说那,都是马后炮。我宁愿看创作者的访谈,它里面有一些感性的东西,哪怕它说得偏激,但你看的时候会有会心一笑的东西。我觉得什么情节点一,情节点二,这些都是扯淡,你知道这些点没用,你知道了就能写到吗?你比如说某足球解说员吧,解说的时候头头是道,比很多人都明白,但你让他下去踢一场我看看。说球的和踢球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同样,评电影的和写电影的也不是一回事。
作为一个创作者,也包括编剧,天份不在的话,啥也别谈了,天份,大概只有1%,但是没有的话,你就入错行,这还真不是一个努力就能成的事儿。
主要作品
简介
《有话好好说》张显男人的尊严,《让子弹飞》是男人的“霸气外露”,《某》中的十篇故事则洞悉了人情冷暖和人性底线,运笔冷静洗练,把都市男女或焦虑或阴暗的纠结心理刻画得非常深刻生动。虽然十部小说均创作于二十年前,今天出版却并不觉过时,如同预言映照出当下众生心态。其中的《某》、《凸凹》、《此人与彼人》等小说中主人公都如米兰•昆德拉笔下的人物一样,脱离了爱的性使生命变为不可承受的轻,最终他们带着漂泊的肉体和受伤的心灵痛切地感到“老老实实地生活是最好的生活”。
目录

摄于一九七六年
凸凹
上天自有安排
晚报新闻
青春期
此人与彼人
男的问了女的
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有朋自远方来

明星写真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