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9 日,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凭借《大师》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42 岁的安德森只拍过六部电影,却已被誉为好莱坞年轻一代中的“大师级导演”。他从未上过正规电影学院,年纪轻轻就试图通过电影反映整个社会现状。新片《大师》的主人公以山达基教教会创始人 L·荣·哈伯德为原型,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关注度最高的影片之一。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导演的《大师》(The Master),也许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话题性最强、关注度最高的参赛影片之一。一方面,人们对这部主题与山达基教相关的影片充满好奇(尤其在汤姆·克鲁斯离婚以后);另一方面,大家也想看看这位年仅 42 岁的大师级导演,五年来的首部剧情长片(也是其职业生涯的第六部作品)能否延续以往的水平。
注定惹争议的《大师》
《大师》的故事背景设在 1950 年代的美国,二战退伍士兵弗莱迪(杰昆·菲尼克斯饰)与一名魅力超凡、被称为“大师”的心理咨询组织领袖多德(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相遇,前者渐渐成为这位精神领袖的狂热支持者,也以此抚平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但随着时间推移,弗莱迪却对这位“大师”以及自己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同时担任编剧和导演的安德森曾明确表明,影片灵感来自山达基教教会创始人 L·荣·哈伯德(L. Ron Hubbard)。片中主人公多德便是以他为原型,观众也能依稀从电影中窥见起源于加州,并一度盛行的心理学宗教运动及其精神领袖——包括 1920 年代通过收音机传教的艾米·森普尔·麦弗逊、凭“灵魂训练法”(Est Movement)风靡 1970 年代的维尔纳·格哈德、让信徒喝下有氰化毒物的饮料 Flavor Aid、参加“革命自杀”的“精神导师”吉姆·琼斯等等。
但安德森也不止一次强调,《大师》不是对山达基教的研究和揭露。事实上,山达基教最初成立于 1953 年 12 月,而《大师》的故事发生在更早的年份,当时,多德传播的理念更像是戴尼提(Dianetics)——即荣·哈伯德正式成立山达基教前发展的理论。
这部电影不免让人想起最近因离婚事件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山达基教信徒汤姆·克鲁斯,他曾出演过安德森的著名影片《木兰花》,并获得 2000 年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此前有传闻说《大师》惹恼了克鲁斯,对此安德森回应道:“我给他看了这部电影,我们仍然是朋友。剩下的是我们两个人的事,用不着别人操心。”
山达基教一直以来都很在意维护公共形象。著名编剧兼导演保罗·哈吉斯(《撞车》)曾告诉《纽约客》杂志,在他 2009 年退会后,9 到 10 名山达基教徒出现在他家的院子,提醒他永久退会可能给教会名誉造成的伤害。但据安德森透露,在他拍摄《大师》期间,并没有山达基教的官方代表出面找过他们。
没有人知道安德森从何时起萌发了要拍这样一部注定要引发争议的影片,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其发源地加州住了 40 多年,安德森或多或少总会与山达基教教徒有过来往,除汤姆·克鲁斯之外,还有艺术家杰瑞米·布莱克(安德森曾在《狂野之爱》中用过他的视频)。2007 年,他和女友特蕾莎·邓肯双双自杀,而诱因很可能是遭到山达基教徒的性骚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导演助手告诉《纽约时报》,或许布莱克的死,才是安德森拍摄这部电影的真正导火索。
值得一提的是,《大师》片长2小时17分钟,采用了传统的70mm胶片进行拍摄。看片会上放映的也是原汁原味的70mm格式,令观众仿佛跟着电影情节回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那也是采用这一胶片格式拍片的黄金年代。《窈窕淑女》、《埃及艳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等影片便是其中的经典。“以任何标准来看,这部电影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好莱坞报道》如此评论。
有人猜测,70mm胶片格式为影院带来的放映麻烦,或许是它比榜单晚两周、最后一刻入围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原因之一。但也有媒体猜测,这一切都是发行人韦恩斯坦策略的一部分——无论是标新立异(或者称返璞归真)的技术手法,还是作为最后一部入围的“惊喜电影”,都是其向明年奥斯卡进军的重要策略——今年初,韦恩斯坦公司发行的《艺术家》以黑白默片的新颖形式成为奥斯卡最大赢家。
“或许后者听起来更可信。尤其是当你在新闻发布会上观察了韦恩斯坦的一举一动后。”本报特约记者塔蒂阿娜·罗森斯坦说,“虽然坐在后排,但他实际上掌控着整个发布会,并用手势来表示哪些问题该回答,哪些问题不该。以至于到最后,主创团队变得有些紧张,以‘我不知道……’作为每一个回答的开头。”
自学成才的新一代大师
《大师》仅仅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职业生涯中的第六部剧情长片,但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却形成了他鲜明的电影语言。他擅长描绘主人公(许多是处在社会边缘的人物)内心动荡、脆弱,甚至危险的一面。综观其六部作品,《血色将至》中野心勃勃的石油大亨(丹尼尔·戴·刘易斯饰)、《花木兰》中自恋自大、对女性有宗教般狂热厌恶的性学导师(汤姆·克鲁斯饰)、《不羁夜》中的色情业巨星德克(马克·沃尔伯格饰),无不如此。
安德森 1970 年出生于加州,父亲厄尔尼·安德森曾经也是演员,还是克里夫兰一个电台恐怖节目 Ghoulardi 的主持人——安德森后来用 Ghoulardi 命名自己的制作公司。父亲对他影响极大,正是他不断鼓励儿子未来当一名编剧和导演。
BBC 影评人约瑟夫曾把安德森称为“神童”,因其天赋异秉、无师自通,也因其年纪轻轻就试图通过电影反映整个社会现状的野心。1996 年拍出长片处女作《赌城纵横》时,安德森才 26 岁。而一年后,安德森就凭借《不羁夜》迎来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27 岁的他,竟已能用老练的手法,在两个多小时内勾勒出 1970-1980 年代美国色情电影盛极而衰的断代史。
在安德森出生和成长的 1970 年代,正值加州色情电影业最发达、最旺盛的时期。再加上老安德森为老不尊,收集了大量色情电影,使小安德森在耳濡目染下对这一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高中时期,他完成了一部名为《大炮王迪哥传》的仿纪录片式 30 分钟短片,以美国著名色情影星约翰·霍尔姆斯(John Holmes)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天赋异禀色情男星的工作经历。该片成为安德森日后《不羁夜》的雏形。
从片头那个大气的长镜头开始,影片准确抓住了那个时代的迷离气息。当摇滚乐、嬉皮士和越战都成为过去,人们发现自己迷茫、沮丧,毫无梦想。“你确实可以发现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色情片有一个特殊的界限,不仅仅是品质上的不同,而是蕴含在影片中的精神不同。”安德森说。
他的下一部作品《木兰花》更是一部寓言般的杰作。这部长达 188 分钟的结构主义大片用俯视众生般的视角,通过在十几个角色间切换镜头,讲述悲伤和失落、讲述一辈子的苦涩、讲述受过伤害的孩子和自我毁灭的故事。那时的安德森年仅 29 岁,就敢拿自己不足 30 年的人生经验去剖析社会。该片上映后引起轰动,获得 2000 年柏林金熊奖。
有影评人认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个人影像风格与让·雷诺阿这样的欧洲电影大师相似,又能像斯科塞斯那样喜欢在技术方面引经据典、像斯派克·李那样运用纪实手法、像罗伯特·奥特曼那样擅长调度群戏。
安德森从未上过正规电影学院——他在纽约大学电影系读了两天便决定退学。“电影学校完全是骗人的。因为你想要的那些信息,你自己都能找到。”这也是为什么在安德森的电影中,能看到上述大师的影子——仅仅通过不断研究模仿、再从书本杂志上自学些拍摄技术,安德森就连连拍出了高水准作品。
他并不避讳自己曾模仿别人:“当我回首《不羁夜》,我会发现镜头中,哪些是我原创的,哪些是受斯科塞斯影响的,哪些不是。但这就是当你刚起步时的状况。你孤注一掷地想把脑子里的故事拍出来,可是缺少工具,所以你会去模仿别人,只是想把这些该死的东西赶快拍出来。在《不羁夜》里我可以看到自己的一些东西,但是《狂野之爱》却第一次让我感觉到当导演的快意。这种快意就是——独立。”去年,安德森被《娱乐周刊》列为“全球十大最出色在世导演”之一,可以说,他是站在大师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师。
另一位安德森崇拜的大师是斯坦利·库布里克。他曾请求汤姆·克鲁斯带他进入《大开眼戒》的片场,观摩大师拍片。他说:“我们难道不是库布里克的孩子么?你做过任何他没做过的事情吗?”
事实上,5 年前的《血色将至》就被许多狂热拥趸称为“伟大的库布里克灵魂附体的神作”,影片得到 8 项奥斯卡提名,但在“最佳电影”上惜败于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至此,奥斯卡已经三次拒绝了安德森(其余两部是《不羁夜》和《木兰花》)。或许今年的《大师》能为他完成这一心愿。
|
|